散文之韵
◆朱光潜
①古人学文,特别着重朗诵。姚姬传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就是要从字句中抓住声音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
②相传欧阳公作《画锦堂记》,已经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拿走了,猛然想到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应加上两个"而"字,立刻派人快马追赶。"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加上两个"而"字,再读一读,便会发现关系重大。它让文章气韵更□,音调更□,意思更□,更多一次转折。
③领悟文字的声音节奏,是一件极有趣的事。普通人以为需要耳朵灵敏,因为声音要用耳朵听才能感觉。其实,耳朵固然要紧,但不如周身筋肉。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周身筋肉仿佛在做同样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都会产生出极愉快的感觉。仿佛在奏乐,在跑马,在荡舟,想停也停不住。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周身筋肉就会感觉局促不安,好像听厨子刮锅烟似的,吱咯吱咯,很是别扭。因此,我深信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紧事。
④古文好比京剧,白话文好比话剧。如果读古文要拉着嗓子,那么读白话文则须念着顺口,像谈话一样,可以在长短、轻重、缓急上面显出情感思想的变化和伸展。不拘形式,纯任自然,"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这是白话文声音节奏的特别优点。且看下面一段话的原文与修改:
(原文)天下有道,由于言行一致,德厚为先,自然潜移默化,遐迩复戴,社会风尚无不受其影响。否则,无非虚辞绞绕,好话说尽,坏事做尽,天下无道。
(改文)天下有道,行胜于言,德厚为先,自然百业兴旺,蒸蒸日上;天下无道,言胜于行,虚辞绞绕,自然礼崩乐坏,江河日下。
⑤你来念一念,修改之后多么顺口,一点不做作,一点不拖沓。用词平易,长短相间,起伏顿挫,有很好的声音节奏。
⑥有人爱在白话文中借用文言字词,这本无可厚非。但若在白话文中杂用文言特有的语句组织,则极不调和,使读者不知是哼好还是念好。比如," 然进一步言之,同类人亦不能欺哄,因同类人了解同类人尤其清楚"一段,如果写成纯粹的白话文,就应该是:"_______。"这样改,说起来才顺口,才有自然的节奏。
(1)古人学文,为什么"特别着重朗诵"?
(2)请结合语境,将正确的选项填充到第②自然段相应的方框内。
A. |
深邃 |
B. |
流畅 |
C. |
抑扬 |
(3)说说第④自然段后的"改文"比"原文"好在哪里?
(4)请将第⑥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纯粹的白话文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5)积累链接:请默写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中与笛声有关的诗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焕发自省的力量
何聪
①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贤在修身养性、练达自身等方面,都十分重视自省的力量。唯有自省,人才会变得克己谨慎,不断反思审视自身的过失,真正去纠正错误、解决问题,避免小过失发展成大错误。很多人回首自己来路、盘点人生得失时感慨,正是自省精神让自己从歧途走向正路,从缺陷走向完善。在相当意义上说,自省精神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让自己减少失误、错误,实现自我净化提高的有力武器。
②"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度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说有沉沧,"危急时刻,人们往往会警题自己,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而在平常时候,人们则容易失去警觉,习惯于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判断是非,而不是检视自己有无不足,缺点和失误。当自省机制失去效力,几事责人而不自省,只我别人毛病,而不钱自己原因,位往会使小纠纷酿成大事故,正所谓:"各自责,天清地宁;各相责,天翻地覆。"
③自省的力量,首先在子可以"立己",古人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极言自省是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重要方法。《世说新语》载,周处年少时面强气,为乡里所患,与蛟、虎并称为"三害"。乡人怂愚他打虎擒蛟,巴望两败俱伤,同归于尽。周处射虎杀三日,回来后得知人们以为他已死而皆相庆贺,始悟乡人患己之甚,乃"有自改意",由此弃愚从善,终为忠臣孝子。今天,我们讲自省,对思想、工作,生活点滴及细节予以检视,客观地看待自我,清醒地查我不足,其意义并非止于忏悔,而在于超越自我,促进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不断唤醒善意良知,不断升华人格。
④自省的力量,还在于能够"达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桐城六尺巷这一古今佳话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凡事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付诸改正的行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事当前,我们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对方多半就会有正向的反应,即便一时没有也报之以宽容,很多问题就会在无形中化解了。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能唤醒自省意识,焕发自省力量,就会形成向上向善的良性循环,重品行、讲道德、守规矩就会蔚然成风。
⑤善于自省的人富有人格魅力,善于自省的民族受到世人敬重。处身现代社会,以"吾三省吾身"的精神,反躬自省自身的规则意识、道德品行、言行举止,在自省中知敬畏、受警醒、明方向,我们就将在不断自我约束中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的水位。
选自2018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是 。(限30个字以内)
(2)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选文先提出观点,再分别论述观点,最后进行总结:这是总分总式结构。 |
B. |
第②段论述的重点是:人们危机时刻应反省自己的不足,补齐自身的短板。 |
C. |
选文引用周处自省改过的事例,论证自省可以修身养性、提升境界的道理。 |
D. |
第⑤段总结焕发自省力量的意义:实现自我完善,进而共同提升社会文明水位。 |
(3)选文第②段和③④段调换位置是否影响文意的表达?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4)第③段除举例论证外,还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雨天的狂欢
李成
①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那里雨水较多,尤其是每年的梅雨季节,常常是连月不开。
②总是下雨,当然令人讨厌,尤其是我们这些顽皮的小孩子喜欢"闹野",一旦大雨倾盆,遍地泥泞,更不方便出去玩了,天地间阴阴惨惨,人又无所事事,心情自是很郁闷。 我把家里的几本文学杂质都翻烂了,没有新的读物进来,那可真是百无聊赖啊!互只好趴在窗户上看外面的行人如何撑着旧伞在雨中伶仃而行,或在泥泞里艰难跋涉;甚至一滑一跌,现出种种让人感到滑稽的怪象,也能开心一下,但稍久仍觉枯燥无趣。
③是不是雨天都这样单调苦闷呢?也不是的,也有许多开心的事儿只在雨天才有。比如夏天暴雨如注的当顷,我们会冒雨出去,把奔流的溪水拦起来,用泥巴建一个"水坝",还用瓦片做个闸门,水蓄积到一定时候提起闸来,看到一片"洪水"喷出老远,自是欢呼准跃。但最热闹乃至可称为"狂欢"的并不是在夏季,因为夏目村里人常常都很忙,无暇顾及玩乐尤其是集会﹣﹣﹣﹣而"狂欢"总是需要许多人聚集在一起才会有的。那么是什么时候呢?是寒冬或春初所谓"春寒料峭"的日子,田间农事已了,而天气已然或仍然寒冷,适合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取暖,欢乐地度过一天时光。
④这样的聚会一般是在村里的某间宽敞的公屋里进行。我们那间公屋是叫作"大厅"的,或许在旧时代正是某个"大户"的厅堂,实际上是聚居在一起的几家的过道,平时搁放一点杂物,一到下雨天,人们不自觉地走来闲谈,一开始或许只是几个妇女来此做针线,接着好热闹的孩子们来这里捉迷藏,追逐打闹,又有几个大人来寻孩子,便站下来袖手而观。于是人越聚越多,以致整个大厅里很快就挨挨挤挤,人群中不时爆发出响亮的笑声,从天井口直冲向云霄﹣﹣布满雨云的天空。
⑤这时候不知不觉形成这样的局面;许多大人站在一边"观场",而人丛中随时空出一块地儿便做了"舞台",孩子们登场展现种种身段和能耐。那便有点类似杂技表演了,有的做空中翻,咫尺之地,竟能原地接连翻出十几二十个跟斗,最后还能稳稳地站立;有的表演倒立,甚至倒着用手行走;有的几个人或一个人踢毽子,那自己扎的羽毛毽子漫天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却总是不会落地。最不济的也想表演跳高或"飞檐走壁",顺着根柱子爬到高处摸摸屋檐……总之是各尽其能,各施其技,以博得一声喝彩,一阵欢呼,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物,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孩子们便玩得更来劲了,花样也更多,即使玩失败了,或差点出险,人们惊喊一声,接下去再让别人上场就是了……欢声笑语不断,仿佛正在欢度某个盛大的节日。
⑥不知不觉,我们就长成大孩子了。当然不好意思再过分玩闹,不好意思总表演滑稽可笑的动作,但又还不够格跟大人站在一旁观望。我们成了边缘人,很有点无聊了。忽然有一天,有一个大孩子呼一声:我们换个地方玩吧!便从大厅里抽身出来,往村头上跑。越过村路,就是打谷场,跑进打谷场,斜插过去,就来到东头的几间队屋,这在冬天主要是生产队储藏农具的地方,哦,这是个好地方!
⑦门是简单地锁着的,我们很容易弄开就进去了,里面当然没有人,只有一屋子农具,一间堆得比较满,另两间空地多,正好做了新的游乐场。我们不想把在"大厅"上玩的那些一一搬演,想玩点新鲜的。这时,大孩子看着满地的农具,显然有了主意,便问:这些家伙什谁会使呀?有人说:我们开年就要拿它们种地干活了!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这个扶起一张犁,模拟着插入土地,推着向前;那个拖来禾桶,拿着掉了柄的大扫帚当稻穗在桶沿攒起来;又有人摇起风车,扇出巨风;还有人挥起木做扬谷,而我则和几个年龄小些的孩子趴到大水车上,踩着脚踏,车起水来……这一切仿佛都从未做过,多有趣呀,队屋里也腾起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⑧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狂欢,可是我们至多也就玩过两三次就不再玩了。因为我们毕竟长大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即将正式展开,生活的重担已经在等着我们去挑起,我们自觉不自觉地都要告别童年的一切。冬去春来,伙伴当中就有人再也不去上学了,他们跟从父辈到田野上学做农活,追随的也是与先辈一样的人生。事实上,当初在大厅上参加狂欢"派对"的时候,就有几个大孩子从热闹场上抽身出去,坡上雨衣,戴上斗笠,消失在门外雨草中,帮父辈放水、护苗去了。雨天的狂欢,童年的狂欢,是多么短暂啊。
(有删改)
(1)雨天"我们"有哪些"开心的事儿"?请简要概括。
(2)你是否同意将选文第②段画线处删去?请说明理由。
(3)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①而那些大人站在那里果然也看得兴致勃勃,频频点头,不时嬉笑,有时还加以指点议论。(一般什么情况下说"果然"?"果然"用在这里,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心理?)
②于是各个都不自觉地拿起农具操练起来。(为什么是"不自觉地"?你如何理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文章标题中"狂欢"含义的理解。
综合性学习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近日,学校准备开展"爱上博物馆"的主题活动,一位同学为活动搜集到三则材料。
材料一:作为收藏和展示历史遗产的场所,博物馆向来被视为"传统"之地,而"传统"之地也容易导致博物馆和社会之间纽带的被割断。由于博物馆中的展品年代久远,又没有现代化的叙事手段,对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来说,体验感受难免显得单一。
材料二:《国家宝藏》用真人演绎历史故事的形式讲述国宝传奇的"前世今生",让观众感受到文物所传达的喜怒哀乐并产生共鸣;《如果国宝会说话》让千余件文物自己开口"说话",用"萌"态视听语言传递中华文物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上新了▪故宫》将文物介绍与文创产品设计相结合,让拥有历史积淀的文创产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诠释与展示文物藏品的新方式,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还"潮"了起来,"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已成为旅游项目新热门。
材料三:"博物官"是由腾讯开发的一款和博物馆、展览有关的APP,它可以让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游览博物馆。开启APP后,参观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对应文物的数字信息,如有趣的解读、多角度高清图片、3D模型、VR全景等等。不仅如此,一些博物馆还入驻腾讯微视平台,上线文物历史小故事、文物修复現场、经典展品介绍等小视频,进一步突破时空限制,让公众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感受。
(1)综合上面三则材料,围绕"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写出你的两条发现。
(2)假如你是博物馆的义务讲解员,将为小学生讲解"驿使图画像砖""铜奔马"这两文物,请任选一件,根据文物信息,写一段70字以内的开场白。
①驿使围画砖于1973年出土于嘉峪关魏晋5号壁画墓,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画像砖米色底,黑色轮廊线,上绘一信使,左手特文书,跃马疾驰;马身涂黄色,上有红色的斑块。
②铜奔马于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墨。铜奔马又名"马超龙雀""马蹄飞燕",为东汉青铜器,高34.5厘米,长45厘米,呈跃步凌空的姿势,右后蹄下踏看一只展翅、回首的飞鸟。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载人飞船虽然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无法携带较大的栽荷进行空间实验,飞船电力供应也无法满足大型载荷或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求。因此,建设能部署大量实验载荷并提供充足能源开展实验的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国际空间站"实践表明,它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我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具备完全自主的载人航天能力。
(摘编自欧阳自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
材料二:
天舟一号作为我国首个空间货物运输飞船,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它突破了货物运输、推进剂补加等关键技术,使我国跻身于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天舟一号还是全球首个掌握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技术的飞船,并且在航天领域首次实现了100V高压锂离子蓄电池组在轨应用。天舟一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
技术指标国家和地区 |
俄罗斯进步MS |
欧洲ATV |
日本HTV |
美国天鹅座 |
中国天舟一号 |
发射质量/t |
7.2 |
20.75 |
16.5 |
7.5 |
13.5 |
上行能力/t |
2.25 |
7.67 |
6 |
3.5 |
6.5 |
上行货重比 |
0.31 |
0.37 |
0.36 |
0.46 |
0.48 |
注:"t"是计量单位,吨。上行货重比=上行能力/发射质量,上行货重比越高,货物上行效率越高。
(摘编自白明生等《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
材料三:
中国空间站具备后发优势。建成后,会单独发射一个光学舱,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进行观测,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空间站还将拥有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
(摘编自《中国的空间站什么样》)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载人飞船能将航天员送入太空,但其电力供应无法满足大型载荷的需求。 |
B. |
空间站是航天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类最好的太空技术实验和应用平台。 |
C. |
日前,我国已跻身于世界少数几个具备大吨位空间货运能力的国家之列。 |
D. |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
(2)中国天舟一号与国外货运飞船相比,具有哪些优势?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
(3)我国建成后的空间站具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
B.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
C. |
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
D. |
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