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 |
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
B. |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
C. |
建立广泛革命统-战线 |
D. |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
宰相张九龄向唐玄宗上书后,“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中央)”成为唐中期后官员选拨的重要原则,其本质说明
A.郡县制的开始 | B.刺史制的完善 |
C.科举制的缺陷 | D.中书门下制的实行 |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②明朝的内阁
③清朝的军机处④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A.①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郡县制度的发展 | B.以“孝道”治天下 |
C.赋役制度的变化 | D.皇帝制度的形成 |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D.皇位世袭制 |
一古代算数例题:“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凡五人。共猎得五鹿,欲以爵次分之,问各得几何?”书中记载正确的答案是:他们依次分别得到1又2/3、1又1/3、1、2/3、1/3只鹿。请问,这道数学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哪项特色
A.年龄在鹿肉分配上的重要性 | B.古代中国人特殊的数学观念 |
C.个人的地位由猎鹿活动决定 | D.不同爵位者的分配权利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