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嘉发现:向碳酸钠溶液中倾倒稀盐酸,很快就产生了气泡: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滴加一定量后才有气泡产生。查阅资料: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先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Cl+NaHCO3;当Na2CO3全部转化成NaHCO3后,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为此他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在广口瓶中加入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用注射器向瓶中缓慢注入一定量的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观察到瓶内无明显现象; 步骤二:继续用注射器向瓶中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瓶内连续产生气泡,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1)步骤二中,观察到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2)上述实验中,加入稀盐酸多少克后,才开始产生二氧化碳? 。
(3)向一定量碳酸钠溶液中无论是倾倒还是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质量是相同的,其本质原因是什么? 。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到化学实验室,用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制备氢气。同学们取了3g纯铝片和4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铝片有剩余,称得反应后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42.7g。试计算:
(1)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g;
(2)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提示:2Al+2NaOH+2H2O=2NaAlO2+3H2↑]
某无色溶液X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或两种溶液的混合溶液。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无色溶液X的成分,开展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完成:
[查阅资料]获得如下信息:
1.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与碳酸氢钠溶液混合不发生反应。
2.NaHCO3溶液呈碱性,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猜想与假设]针对无色溶液X中的溶质成分:
猜想一:含有Na2CO3
猜想二:含有 NaHCO3
猜想三:含有 ;
猜想四:是其中两种成分的混合溶液
[实验方案设计]
序号 |
实验步骤 |
预设实验现象 |
预设实验结论 |
① |
取样于烧杯中,滴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过滤 |
产生白色沉淀 |
猜想一 |
② |
取①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
|
猜想二不正确 |
③ |
取①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入 溶液 |
溶液变红色 |
猜想三正确 |
[综合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得出无色溶液X是 。
[实验反思与拓展]
类比资料信息,NaHCO3与NaOH反应生成质量比为53:9的两种化合物,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部分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标有编号的仪器名称:① ,② 。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所选择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检验氧气收集满的方法是 。
(3)将装置B、E、F相连接用于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验证其化学性质,若E装置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则F装置中可观察到的现象:试管中石蕊溶液 ,烧杯中澄清石灰水 。
(4)下列实验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甲实验中,红磷要过量
②乙实验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跟氧气充分接触
③丙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④丁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后通入一氧化碳
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透视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若误将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钡餐”,就会致人中毒。为除去某硫酸钡中混有的碳酸钡,并得到硝酸钡溶液。现取25g该硫酸钡和碳酸钡的混合物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硝酸245.7 g,反应后称得烧杯中物质总质量为266.3 g。
(温馨提示:化学反应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请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 g;
(2)所得硝酸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甲、乙两个化工厂的废液中共含有硫酸铜、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四种溶质,每个厂各含其中两种。某校社会实践小组的同学对两个厂的废液成分进行探究。
(1)取甲厂的废液观察,废液呈蓝色,结合溶液中物质共存的原理可推知,甲厂废液中的溶质是 ,将所取废液部分倒入试管中并加入足量锌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2)同学们设计以下实验对乙厂废液中的成分进行了验证。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取少量乙厂废液于试管中,滴入足量Ba(NO3)2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乙厂废液中含有 |
实验二:取实验一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入 |
|
①请写出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下列物质可以代替实验一中Ba(NO3)2溶液的是 。
A.稀盐酸 B.氢氧化钡溶液
C.氯化钡溶液 D.氢氧化钙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