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识人超能力:千万人中一眼认出你
(法)迈克•哈蒙
①"这不是小保罗吗,都长这么大了!"在超市的收银前,一位30多岁的男士以错愕的眼神看着这位以旧相识口吻和自己说话的年迈女士。"你可能已经忘了我是谁,我是你上小学时的游泳老师。"这位女士对他说道。保罗对这位年迈的女士一点几印象也没有,他只记得自己7岁时上过短短几周的游泳课。
②如果遇见这种情况,我们大多数人的反应和保罗类似。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面部轮廓也在发生改变。对于那些相遇时间很短的人,要在数年之后再次认出他们,对大部分人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
③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即便仅有过一面之缘,多年之后仍然能够在人群中迅速辨识出一张面孔,他们会重新认出某个服装店的女售货员、出租车司机或是在某个活动中遇到的朋友。他们识别陌生人面孔的效率与识别熟人面孔的效率几乎毫无二致。但只有极少数人具有这种禀赋,我们称他们为"面孔识别达人"。
④这些面孔识别达人,通常还能够根据面部的局部图像辨识面孔,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在一张模糊的班级合影中找出一位老同学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而这对于面孔识别达人来说就是小菜一碟。
⑤他们独有的面孔识别能力对警方来说极具价值,因此,2011年伦敦警方组建了一支在面孔识别方面具有超能力的员队伍用于破案。很多生物识别软件在分析低分辨率像时也束手无策,这些警员却能够识别低分辨率的影像和照片中的面孔。
⑥脸盲症患者并非不能完全识别人脸,他们可以识出面孔上的诸多细节,但是他们只能在一个极为有限的面部空间内识别这些细节,他们无法在同一时刻识别整体的面部信息。因此他们在识别一张面孔时要花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犯错,在遇到熟人时,脸盲患者通常需要声音、步态等额外信息,才能认定这个人的身份。
⑦脸盲症患者分为后天和先天两种类型,其中后天型是大脑不同部分的病变导致的。在大脑中,一张巨大的神经元网络负责辨识脸部。如果这张网络上的一环受损,面孔识别的能力就会降低。如果向后天型脸盲症者展示同一个人的两张相片,他需要相当长的一段射间(可长达25秒),才能判定是否为同一个人。
⑧除了后天型脸盲症患者之外,还有一类患者。他们的脑部没有任何病,但仍很难进行面孔识别,这就是先天型脸盲症患者。在面孔识别方面,先天性脸盲症患者是表现最差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章开头那位在几十年后仍能认出自己游泳课学生的年迈女士,现在很多自动识别人脸的软件也做不到这一点,这些软件在确定身份方面仍然经常出错。
⑨为了研究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工作机制,科学家们将他们请进实验室以求能够了解更多面孔识别能力的细节。时至今目,这些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现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面孔识别达人在智商、记忆和感知能力测试中并没有超乎寻常的表现,他们只是在面孔识别方面超出常人。
⑩在最近的一项实验中,参与者们首先被要求观察20个人的照片,每张照片看5秒钟。之后他们会观看40个视频短片,要说出之前看到的20个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参与者们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能够猜中这40段视频短片全部使用监控摄像头在正常光线条件下拍摄。在67%的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都能成功辨识出照片中的人是否在视频中出现,其成功率比普通人高了9%。
⑪普通人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过程,才能够辨识异于平常环境的新鲜面孔。比如初次到日本旅行的人,在分辨当地人的面孔时会遇到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域外表型"。但是随着与当地人的接触越来越密切,我们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辨识当地人的面孔。
⑫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凭借经验获得的面孔识别能力的提升具有局限性。2014年悉尼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识别护照照片是否就是眼前的人时,经验十分丰富的边防检查员并不比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水平更高。面孔识别达人受域外表型的干扰是否低于常人,仍有待科学研究的证实。
⑬面孔识别达人的大脑究竟在哪些方面异于普通人呢?行为研究表明多数人更容易正着识别一张面孔,而非倒着,但是,脸盲症患者却不受正着或倒着的影响,因为不管是正着还是倒着,他们都同样无法辨认面孔。而面孔识别达人对正着和倒着更为敏感。对于大多数人,一张完整的面部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的信息之和。一旦一张面孔的图像以倒着的形式出现,其正常摆放时所具有的信息完整性就不复存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面孔识别达人仍然能在其中获取比正常人更多的面部信息。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面孔识别达人对于面孔不同组成部分有着更为突出的整合能力。
⑭2017年,一个科研团队还对面孔识别达人看照片时眼球的运动进行了研究,根据统计,面孔识别达人更加将注意力集中在面孔的中央位置,普通人更加关注眼睛,而脸症患者则更加将目光集中于嘴部。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眼珠转动和面孔识别在大脑内部的关联尚未被认知。
(1)通读全文,概括"面孔识别达人"具备哪些超能力。
(2)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
近年来,面孔识别达人的超能力也引起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位是对于面部识别的研究其实很早就已经开始了。从19世纪开始,医学研究便发现了一些人在识别周围的人以及在识别新面孔时所表现出的失能,这种续陷在20世纪被命名为"脸盲症"。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任选角度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特点及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你不知道的烟草真相
林风
世界卫生组织从1989年开始,将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意在儿童节之前,引起公众对烟草给下一代健康成长带来危害的重视。
新冠疫情期间,曾有“吸烟可以预防新冠肺炎”的论调,后被证实为谣言。有证据表明,无论年龄、性别、种族,与新冠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是身体健康程度。烟草防病不行,伤害人体健康的本事却不小。相关研究显示:①香烟烟雾中有超过4000种有害化学物质,主要分为气体和焦油两类。
气体物质中的苯,致癌性强,除易引发肺癌外,还会增加罹患膀胱癌和白血病的风险。此外还有CO、CO2等气体,部分停留在肺部,部分进入血液循环,会损伤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诱发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慢性病。焦油是毒性最强、对人体危害最大的物质。被人体吸入后,75%以上会附着在气管黏膜上和肺泡中,使得气管中为排出异物而不断扫动的纤毛无法正常工作,导致炎症刺激粘膜发生鳞状化,直至变异为癌。
全球每年有800多万人死于烟草,其中约120万人因接触二手烟死亡。《英国癌症杂志》曾详细统计了欧洲国家不同年龄段男性肺癌的死亡率,结果显示:吸烟者死于肺癌的概率比从不吸烟者高约50倍。
而吸烟致死的原因里,肺癌不到1/3,其他超过2/3是吸烟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疾病、缺血性心脏病等。
吸烟不仅威胁烟民自身健康,产生的二手烟还会严重危害他人健康。由于烟草燃烧时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向周围释放。二手烟中的主要有害物质浓度甚至比一手烟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仅在中国,每年就有约10万人死于二手烟。
除了对人体造成危害,吸烟者随意丢弃烟蒂导致火灾的案例比比皆是。测试表明:烟蒂表面约300摄氏度,中心温度最高可达800摄氏度,足以引燃纸张、棉花、木屑等物品。据报道,全世界所有火灾中有20%左右系吸烟引起。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接报火灾23.7万起,其中因吸烟引发的火灾占总数7.3%,超17000起!
除此之外,烟蒂材料还会造成环境污染。生产过滤嘴所用的原料是一种由再生纤维制造的人造高分子材料﹣﹣醋酸纤维。 它弹性好、热稳定性好、吸阻小,有一定截滤效果,能选择性地吸附卷烟中部分有害成分,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烟碱而不失香烟口味。然而,醋酸纤维需经过数十年才能降解,并且,除了降解难外,过滤嘴本身释放的化学物质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烟草废弃物中含有7000多种有害物质,而全球每天有超过100亿支卷烟废弃物被丢进环境中。
好在为了防止滤嘴污染,有公司正在开发可降解的滤嘴材质。例如,一种由马尼拉麻、纤维、木浆组成,用天然淀粉粘合在一起的新型滤嘴材料就可在土壤或水中快速降解。只是由于截滤效果不如醋酸纤维,暂未投放市场。不过我们相信,将来一定会研发出理想的可降解过滤嘴材料。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生理系统、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对环境毒性的易感性较高,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抵抗力也较成年人弱。烟草及其烟雾中包含大量有害物质,低龄化吸烟会导致青少年患病危险性明显增加,研究显示,20岁以前吸烟相对20岁以后吸烟的人,生存年龄平均减少约3年。
令人担心的是,目前我国吸烟人口正呈现出低龄化的发展趋势。②我国5岁至19岁青少年尝试吸烟率20%,吸烟率近7%。世界卫生组织表示吸烟将严重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并预测中国目前20岁以下青少年与儿童,将有约2亿变成吸烟者,其中至少5000万人将因吸烟而缩短寿命。禁止未成年人吸烟,已刻不容缓。
(选自《科普中国》,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因此,文中画线句①中的“超过”一词不能删除;画线句②中在“20%”前应加上“约为”一词。
B.我国2018年因吸烟引发的火灾数占全国火灾总数的7.3%,远低于全球20%的比例,这说明我国吸烟者素质高于其他国家烟民素质。
C.醋酸纤维虽然弹性好、热稳定性好,但其降解难度大、易造成环境污染等弊端明显,因此醋酸纤维并不是最为理想的香烟滤嘴材料。
D.“列数字”是本文典型的说明方法,作者意在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让读者在进一步了解烟草的同时也对其带来的危害引起重视。
(2)本文从哪些方面对烟草的危害进行了介绍?请简要概括。
(3)为让同学们进一步认识烟草,学校团委打算编写一本“珍惜生命•远离烟草”的宣传手册。如图两幅禁烟宣传画是从众多作品中筛选出来的。假如你是本次宣传手册的编辑,你会选择哪一幅作品作为封面?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春天的胡杨林
巴图尔
春天就像一匹活蹦乱跳的小马驹,踏着欢快的脚步一路狂奔而来。呢喃的燕子和钻出地面的小草,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万物开始苏醒,冰雪消融,溪水潺潺……
羊在胡杨林里低着头吃着草,牧羊人买买提把那件老羊皮皮袄往地上一铺,就躺在沙丘上晒太阳。春天的羊群不需要过多的管理,这是羊长膘的季节,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母羊产羔期了,多吃一点儿就多长一点儿膘,有了好的体魄才会生出健康的小羊羔。羊也知道天暖草肥时是最佳的生产期,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羊是没时间乱跑的,都专心地吃草长膘。
买买提眼睛看着熟悉的胡杨林,一股无边无际的孤寂油然而生。他躺在沙丘上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心里也似乎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他不想继续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人的一辈子就是这样,不管什么事都得有人做,就说放羊这活儿吧,一百个人当中也找不到一个人愿意干的,可他买买提就喜欢这样的牧羊生活,自由自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人管没人问,就像被遗忘的人。这样的生活看起来很枯燥,甚至是渗透着浓浓的苦涩,可是他并不觉得苦并不觉得涩,就喜欢没事的时候傻傻地想傻傻地笑。至于别人眼里的花花世界,好像跟他没有一点儿关系,就像低头吃草的羊群一样,它们只关心草肥不肥,其他都不是它们关心的事。
村里有人说他脑子是一根筋,是“五毛钱一个鸡蛋,一块钱俩不卖”的主儿。可是在他心里,胡杨林里的乐趣实在太多了。你永远不知道放个响屁有多快乐,当然你也不知道一群蚂蚁每天忙忙碌碌在干什么……买买提正想着,一只蜥蜴从沙丘上滚了下来。他一下就坐起来,而且立即决定,不能轻易就放它走了。他捡了一根小木棍,和那只小蜥蜴斗智斗勇。小蜥蜴往哪边走都受到小木棍的阻挠,它刚逃出一两米,就被拨拉回来了。到后来,小蜥蜴的尾巴被买买提捏住了,挣脱了几次都无济于事。小蜥蜴很无奈,只好使出最后的逃生招数﹣﹣自断其尾,而且那根断了的小尾巴,在地上不停地扭动着。就在买买提愣神的时候,小蜥蜴趁机逃跑了。他觉得天下万物就是这么神奇,有些事情是你永远也想象不到的。一只小蜥蜴为了逃生自断其尾,看似很神奇,其实是它与生俱来的本事。不想死就得有活下去的办法,动物如此,人也如此。
“我没有伤害你的意思,只是想和你玩一会儿。”买买提望着一眨眼就不见的小蜥蜴消失的方向说,“我不是有意的,请你不要记恨在心里。生命就一次,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
胡杨林里能开花能结果的植被不多。说老实话,在这个干旱少雨的胡杨林里,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粉红的红柳花算是最妖艳的,一开就是一串一串的,看上去就很扎眼。有了红柳花的衬托,胡杨林就显得不那么单调了。胡杨林里的花儿不多,可还是有蝴蝶飞来飞去。虽然它们并不是那么漂亮,可在买买提眼里,它们就像穿着白色羽纱的仙女。野蜂也来凑热闹,见到花儿就一窝蜂地扑过去,采了蜜又嗡嗡地飞走了。春天的胡杨林其实是很美丽的,虽然绿色感觉有点儿“缺血”,但是植物们还是很努力地把一身绿色献给了春天。枯枝败叶被新长出来的绿叶掩盖,买买提心里也就不那么凄惨了。
买买提很喜欢布谷鸟的叫声,他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一只布谷鸟,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春天的故事。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买买提自言自语道:“在这个季节里,就是一块石头在胡杨林也能发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买买提觉得心里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调,是因为他认为现在的生活太过孤独且看不到希望。
B.文章写买买提与小蜥蜴斗智斗勇,印证了买买提在胡杨林里的牧羊生活着实有太多的乐趣。
C.“能活着已经很不错了”既写出了胡杨林自然环境的恶劣,也表现了开花植被生命力的顽强。
D.末尾一句写春天的胡杨林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照应了文章开头,同时也升华了主旨。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一段的表达效果。
(3)在买买提的眼中,为什么并不漂亮的蝴蝶像穿着白色羽纱的仙女?请简要回答。
(4)你认为买买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问题。
土地的身影
阎连科
①到今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25年了。
②25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总是让我不能忘却,特别是父亲劳作的模样儿和他那留在土地上的身影。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每一锹,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䦆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料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以备回家时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使用。
⑥那时的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儿,这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我看着他把䦆头举过头顶,䦆刺儿对着天空。睛天时,那刺儿就似平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这一面山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䦆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䦆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䦆一䦆地刨着,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䦆头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颗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将落山,那棵树也锄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钁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䦆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问我道:“落了吗?”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⑪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把䦆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才最终把䦆头丢下,将双手卡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红土的脸上,有了粲然的笑容。
⑫我问:“有多少地?”
⑬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⑭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捡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父亲是拄着䦆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⑮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料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料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⑯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料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料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⑰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我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我的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1)下 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B.文章塑造了一个高大伟岸的父亲形象,并借此表达了对天下所有辛勤付出的父亲的赞美。
C.文章的对话富有形象的表现力和情感的冲击力。两组对话虽简单日常,读来却令人泪目。
D.文章开篇倒叙,引出对父亲的回忆:中间叙述有详有略:结尾收束全文,将文意引向深刻。
(2)文章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②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砸”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品读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②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是历史的丰碑,是珍贵的记忆。漫步“海上花园”鼓浪屿,我们不一定能想象当年繁盛一时的景象,但一定能在历史风貌建筑散发的闽南韵味、南洋气息和欧陆风情中,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置身唐代名刹大雁塔,我们可能无法复原“雁塔诗会”的盛况,但一定能在西石门楣上的线刻殿堂图中,领略唐代的盛世辉煌……放眼神州大地,人文胜迹总是满载历史。一墙一瓦都是文化,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我们理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③每一个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生活的一个片段,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时间无言,但它却会通过一个个文化遗产,铭刻下历史的文脉、民族的记忆、精神的基因。而凝结在文化遗产之中的文明底蕴,不仅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座,还为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深厚滋养。铭记历史沧桑,看见岁月留痕,方能更好延续文化根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让文化遗产“养在深闺人未识”,而应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要保护好文化遗产,更应激活其内在的生命力。
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那也恰恰说明,它与现代生活,是有距离的。如何缩小这一距离,让文化遗产不只是一件件静止的作品,而是活在当下、活在人们生活里的有生命物品。以文物为例,近年来我国在缩小文物与现代生活距离,让文物融入人们生活方面做了很多尝试。这些成功尝试证明,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是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⑤最好的保护是成为日常所需。历史文化的滋养,既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历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参与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博物馆“打卡”日益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当陕西剪纸、遂昌龙粽等非遗伴手礼受到顾客青睐,“活起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有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
⑥在6月13日世界遗产日期间,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一边是古老的文化遗产,一边是新兴的互联网业态,非遗“触网”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而这也正是“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编自陈凌《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
(1)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还应走向充满生机的未来。
B.人文胜迹满载民族历史,我们应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C.文化遗产是历史生活片段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基因和民族精神的传承载体。
D.激发文化遗产的内在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生活,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好方法。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④段中“成功尝试”的一项是
A.《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电视节目的热播。
B.某网络传播平台设计并创作的“文物戏精大会”视频的刷屏。
C.贵州省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颁布。
D.眉山三苏博物馆开发宋词折扇、东坡诗笺等文创产品的热卖。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历史文脉、民族记忆和精神基因,是民族历史丰碑。
B.如果缩小文化遗产与人们生活距离,就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让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让它亲民有趣而不失厚重,这是文化遗产传承的有效途径。
D.多家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启示我们,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融入当代生活。
阅读下列小说,完成问题。
古榕酒香飘
卢涛
远远地望过去,黑暗里只有看不见的宁静。四周的山丘似乎凝固了时间,这是1939年的夏天。
怦怦怦,阿九的心跳得厉害,他把挡在身前的杂草往右边拨了拨,顺势把肩膀上的扁担往上颠了一颠。脚底下踩着的泥土仿佛一根黑色的绳,绑住了阿九疲惫的神经,但是阿九似乎忘记了自己已经不停歇地走了大半天。
阿九只想着,还有大半个时辰,走过前面那个渡口,再转一个弯,就进城了。进了城,就能看见小篮子了。
小篮子最喜欢仰着头,步履蹒跚地朝阿九跑过来,口齿不清地叫着“哥,哥……”阿九还记得,把狗尾巴草往小篮子的脖子后面挠一挠,小篮子会一边哭一边笑,扭着头抗议“哥……哥,坏……坏”。阿九会刮刮小篮子的鼻子,取笑她:“你这个小娃崽,又哭又笑,黄狗撒尿。”
阿九的家前面有一棵大榕树。从小老人就说,那是古榕精,就算活了几百岁,还是那样都郁葱葱。在那片古榕树的绿荫下,小篮子会拉着阿九的大手,围着大树转圈圈。这条街的街坊阿伯,会摇着蒲扇,吸着水烟,围在一张不知年岁的石桌旁下象棋。妇女们会在这里择菜、聊天……在这个南方的小城里,看上去平静的生活会让阿九忘记了战争的存在。
天上的飞机,这几天越来越多。原本湛蓝的天空,被这些坏东西污染得不成样子。阿九的师父才叔,曾经望着天上飞过的那些黑家伙,往地上呸一口口水,然后咕噜咕噜灌进大口大口的桑葚酒。
不知不觉就走过了渡口,原来还算繁华的码头一片死寂。以前停泊在这里的小货船,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呜咽的柳江河水在静静流淌。
再往前走,就进了城门。虽已是凌晨两点,可沿街的骑楼却依稀有着灯火。阿九定睛一看,那些在黑暗中隐隐约约的灯火竟然是一盆盆纸钱燃烧后发出的光亮。原本宁静的空气中传来了高低起伏的悲戚哭声,在寂静的夜中,显得悲凉而又凄清。
再往前走,阿九看到了大榕树,它还在。
可是,它憔悴了。原本舒展到天空的枝叶,如今只剩下光秃秃的躯干。树下一片狼藉,石凳石桌东倒西歪。触目惊心的一滩滩红色印记,像诅咒的符号一样刻在地面上。
“快点走,别停下。”一个声音打断了阿九的思绪。一个穿着黄色军装的人,恶狠狠地说。
阿九没出声,默默地把扁担拽得更紧了。扁担挑着的是才叔的毕生心血。
阿九是才叔的关门弟子。才叔的桑葚酒,是方圆几十里最好的。全城最古老的酒曲,到才叔这一辈已经传了三代人。早些时候,进城的日本人知道了才叔的桑葚酒。听说司令山本五太郎特别好酒,所到之处总喜欢搜罗各地美酒。今天上午,他派了一个小分队去了位于城郊的“才叔酒坊”。
阿九眼见着才叔被日本人用锋利的刺刀抵着胸膛。平日颇有些骨气的才叔却一反常态地卑躬屈膝。看着才叔脸上那谄媚得快要垂到地面的胡子,阿九心里有说不出的厌恶。才叔把埋在地下快十年的酒坛子麻溜利索地挖出来,打包装车。才叔说:“长官,这都是我酒坊里最好的酒,您拿回去给太君,好好尝尝。”
连同阿九在内的所有伙计们,都为才叔的不争气愤怒着。阿九气鼓鼓地把手里装酒的大勺“扑通”扔在了老窖池旁。
才叔向阿九眨眨眼,把他叫到了身边,耳语了几句。
没多久,才叔和阿九就被日本兵押着往城里走,连同满满一车的酒坛子和阿九扁担上那一筐老酒曲。
……
几年之后,城郊的墓园里常有人来祭拜在战争中被日本人残害的亲人。每逢清明,人们总会看到一个女孩和一个青年男人站在一块石刻的墓碑前。两人肃穆地位立着,一动不动。
“小篮子,阿九,又来看才叔啊?”有相熟的人问道。
他们转过头冲着人们笑笑。阿九在心里又回忆起了那个熟悉又遥远的故事……
在才叔把酒曲带到日本人的军营之前,他找了个借口把阿九支开。山本五大郎犒劳军队的盛宴正在进行中,军营里的大部分人都在纵情狂欢,氤氲的酒香飘散在整个营房的上空。但没过多久,只见军营里传来一声巨响,随后火光映天,哀嚎声四起……
阿九仿佛又听到了才叔那天在他耳边轻声说的话,“我在酒坛里放了白磷,只要温了酒,就能让这帮王八蛋全部上西天。阿九,记住,一定要活下去,你要把我的酒坊传下去。”
小篮子拉拉阿九的手,“哥,想什么呢?”
阿九摇摇头,定定地望着远处的山丘和初露的霞光。
那棵古榕树依旧立在那排骑楼前,仿佛空气中飘来了熟悉的桑葚酒香。
现在,已是1945年的夏天了。
(有删改)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2)标题“古榕酒香飘”中“酒香飘”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3)小说塑造阿九这个形象有何用意?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清明节,阿九和小篮子又来到才叔的墓前,请你代阿九写一段话,表达对才叔的思念与崇敬之情。要求:结合小说内容,突出人物品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80﹣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