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小题。
谁敢动我的杨树
蔡楠
①白杨树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②白杨树的腿有毛病。医生说他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而且双腿开始发生溃疡,需要截肢。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养活妻儿呢!白杨树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③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他四处求医问药,希望民间土方能够治好他的腿。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④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元的外债。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他趁老婆不在家,喝了老鼠药爬进了棺材里。昏昏沉沉地睡了一天,却没死。老婆回家把他拖出了棺材,狠狠地骂着,白杨树你这个没良心的,死都不会死,你干吗给自己喝假药?
⑤死不了怎么办?那就得活下去。要想活下去就得给自己找点活儿。只有干活儿挣钱还账才是活下去的理由。
⑥白杨树请人在轮椅的后面做了个后备厢。他就滚动着这个特珠的轮椅出现在了大街小巷,出现在了高速公路两侧。他开始捡废品。废旧纸、破塑料、矿泉水瓶子……每天都能捡一后备厢。有了一点积蓄,他找到了村委会。他说,古洋河大桥以北的堤坡不能再随便取土了,大堤都挖没了,要是来了洪水怎么办?我给咱看着吧!我也不要工钱,你们就和水务局的说说,我承包两公里的堤坡,种树,种白杨树,承包费照交!
⑦村里和他签了合同。白杨树就在苗圃场订购了白杨树苗,戴上了特制的镐头铁锹,爬到了堤坡上。他扔掉了轮椅,摘掉了假肢露出了粉红的嫩肉,用绳子将空空的裤腿缠上。他就坐在了地上,开始挖坑。白杨树的手就成了脚。他坐在地上,一锹一锹地挖着。他把短短的锹把拄在肚子上,用身体的力量推动铁锹。肚子累了受不了了,他就换个方式,拿过镐头一下一下地创。阳光照过来,还有风沙吹过来。白杨树的脸上有了汗有了土有了泥,汗水流下来,流到了嘴里,牙碜得不行;流到了地上,砸在新挖出来的土上,一砸一个窝儿。
⑧坑挖好了,白杨树种上了第一棵白杨树。他拎着塑料水桶爬着去古洋河里取水。他的腿没了假肢的保护,嫩肉被胶土硌得生疼。那疼是坚持不住的疼。他手去摸腿,前面失去了依托,人一下子就滚到了河沟里。灌满水,他拉着拧上盖子的塑料桶,一下一下地往堤坡上挪。他的身后是一溜湿淋淋的红水印。爬上来了,他把水灌进了树坑。小树吸了水,冒出了嫩芽。白杨树也觉得自己真正地从棺材里爬出来,像小树一样,活过来了。
⑨白杨树开始了长达8年的种树生涯。八番寒暑,他用坏了的铁锨有几十把,磨烂了的手套堆成了小山,两条曾经细皮嫩肉的残肢也长满了厚厚的老茧。堤坡成了他的家,也成了他的乐园。 那里变成了一片白杨树林。绿荫覆盖,乌雀鸣唱。林下连着白洋淀的古洋河水,水平如镜,清澄透明,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惊得蛙声一片;白杨树在堤坡的树林里爬着,走着,转悠着,他搂着粗大的树干,像搂着自己的儿女。
⑩不,比自己的儿女还亲。树不让他生气,儿女却让他生气。这不,长大了的儿女带着一支砍伐队来树林里找他了。儿女说爹,你看这树大了,该用它换钱了!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背对着儿女说,咱们的债务不是你娘和你们都还上了吗?还急着要钱干什么?儿女说,我俩在城里每人按揭了一套楼房,想用这钱交首付呢。爹,你看,这两亩白杨树林,最小的树也值100块呢!
⑪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看着已经成年的孩子们。他说,种树的时候我是想有一天能用树换钱。可孩子们,现在我不了。我一棵树也舍不得砍了,你们没看出来这古洋河、这鱼儿,还有这鸟儿,需要这样一片树林吗?还是留下吧,留下比砍了重要!
⑫儿女们早就和商家谈好了价钱,他们不砍就没有了面子,当然也没有了房子。他们就带着砍队绕过白杨树,向树林深处走去。白杨树就扔了轮椅,立了起来,他觉得自己的双腿又健康如初了。他跑到人们的前面,大声喊道,你们谁敢动我的杨树,我就动谁的脑袋,然后自己撇下自己的脑袋,反正我的棺材早就准备了多年了﹣﹣
⑬众人惊在了那里。他们看见一把磨秃了的铁锹攥在白杨树的老手上,寒光一闪一闪的。
(选自《芒种》2021年第2期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精炼的语言在①②处补全小说的主要情节。
腿病截肢→绝望自杀→捡废品包堤→① →种白杨树→②
(2)作者给主人公取名"白杨树",有什么用意?
(3)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4)小说中人物动作是人物心理的外显与心灵的投射。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谈谈第⑩⑪段中两个加点"转"字分别表现了白杨树怎样的心理。
①白杨树把轮椅转过去。
②白杨树就又把轮椅转过来。
(5)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改变一生的闪念
①那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仍珍藏在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那是在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却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你快来!”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声和七嘴八舌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看看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即明白过来,肯定有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才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任何关系。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犹豫了片刻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预料的那样,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大声地斥责着。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28元的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湖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地梳洗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
⑥十几年的光阴一晃而过。有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你找谁?”她疑惑地问。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一大堆话。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的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的妈妈,使我摆脱了困境,但我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⑧老师的眼睛也开始模糊起来,她有些好奇地问道:“如果我不帮你,会发生怎样的结果呢?”女孩轻轻摇着头说:“我也不清楚,也许就会去做傻事,甚至去死。”老师的心猛地一颤,暗自庆幸自己当初善意的一个闪念竟如此影响到别人的一生。
⑨望着女孩脸上幸福的笑容,她也笑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阅读第⑤段文字,想一想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老师形象的?根据这段文字,你认为老师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第⑤段女教师对售货员说“我是她妈妈”,回家对女孩说:“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妈妈”和“阿姨”这两个称呼前后矛盾吗,为什么?
十几年后,年轻漂亮的女大学生为什么来到老师的家?
当老师问女孩“你找谁?”时,女孩说了一大堆话,请你想象一下,女孩最可能说的话是什么?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快乐,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依我依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它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⑾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心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⑿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本文原题为《书》)作者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请分条列出。(用原文回答)
第⑧段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说说表达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
心情?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说说第②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欣慰地写道“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
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 这树,永不枯萎。”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小到现在,你读过许多文章、书,请把对你影响最深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推介给大家,并简述推介的理由。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的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 “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的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的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得怔了一会儿,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的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挑仙人掌→ → →送仙人掌请为文中划线句子作批注(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
文章结尾写道:“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如何理解这句话?
请你谈谈对题目“倔强”两个字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青花瓷瓶
(1)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绵软柔滑的积雪,蓬蓬松松地挂在枝梢上,亮白而倦怠的枝条被压低了头。偶尔有一阵风,也极微小极细弱,还没有感觉到,就消逝了。在这样的天气,不会有什么顾客来当东西,当铺老板早早地关了店门,捅旺火炉,懒洋洋地趴在柜台上,一边翻看图片,一边哼着京戏。
(2)突然,有人敲门,声音极轻。他抬头,支起耳朵细听,什么声音也没有。他怀疑自己听错了,于是,他又低下头继续翻看手里的图片。敲门声又起,这次声音很重,他很吃惊,自语道,这样的鬼天气,有谁会来当东西呢?他迟疑着打开门。雪地里,瑟缩地站着一个男孩,十二三岁的样子,很瘦,穿得单薄,头戴一顶破旧的棉帽。厚厚的积雪没了他的双脚,他双手揣在怀里,脸冻得通红,衣服上满是雪。
(3)“孩子,你要当东西吗?”他问。
(4)“我,我……”小男孩□□□□半天,也没说出什么来。
(5)“那你要做什么?”一朵朵大大的雪花翻飞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男孩打了个冷战。“哦,孩子,进店说吧。”男孩从雪里拔出双脚,走进店,站在门口,不敢再向前迈一步。他的两只手仍在怀里揣着。老板摘下男孩的棉帽,一边拍打棉帽上的积雪,一边说:“孩子,那你究竟来做什么呢?”
(6)“我……我妈病了。”男孩低着头,怯怯地说。
(7)当铺老板根机敏,一下子就听出男孩的意思:“你是来跟我借钱?”
(8)“噢,不,不,我不是。”男孩显得□□□□,“我妈病了,老咳嗽,夜里咳嗽更厉害,医生说,是肺结核。家里没钱,我想……我想把这个当给你们。”男孩一边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精致的红盒子递给老板。
(9)男孩鞋子上的积雪,在暖烘烘的屋子里很快化成了雪水,在男孩脚下,一圈一圈,慢慢湮散。
(10)老板接过红盒子,慢慢打开。“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儿并来的?”老板眼睛盯向男孩。
(11)老板娘听说有人来当青花瓷瓶,兴冲冲地从屋里走出来,说:“在哪呢?快让我看看。哇,这么漂亮的青花瓷瓶。”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他躲闪着老板的目光,慌忙说:“是我家的,是我爸爸留下来的。”
(12)“你爸爸——那你爸爸为啥不来当啊?”老板问。男孩目光暗淡,说:“我爸老早就去世了。”
(13)“那,是你妈让你来当的吗?”老板娘一边仔细翻看着青花瓷瓶,一边问。男孩低下了头,半天才说:“不,不是,我妈不知道。”老板疑惑地盯着男孩:“你是背着你妈,来当这个瓷瓶的?”
(14)男孩流泪了,默默地点头。
(15)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来,又翻来覆去仔细看了一会,没吭声,拿着瓷瓶走进柜台,然后走向那个放着营业款的抽屉。老板娘急了,三步并做两步,挡住老板,双臂护着抽屉,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说着,老板把瓷瓶递给老板娘,老板娘□□□□地边看边向屋里走去。
(16)老板笑了,回过头来对男孩说:“孩子,瓷瓶我们留下了。这些钱拿回去给你妈治病。不够的话,你再过来拿。”
(17)男孩不解地看着老板。老板说:“噢,我是说,我先付给你一半钱,另一半你下次再来拿。”男孩笑了,说了声谢谢,拿着钱,跑了出去。
(18)外面的雪不知啥时候停了,阳光照在雪面上,□□□□。老板眯着眼,看那小小的身影消失在远方。
(19)男孩再也没来。
(20)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当铺的生意红红火火。当东西的,赎东西的,出出进进。
(21)一个少妇带着一个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慌忙走出来,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在文中的“□”内填入适当的词语,确切的一项是
| A.局促不安 半信半疑 耀眼刺目 支支吾吾 | B.耀眼刺目 支支吾吾 局促不安 半信半疑 |
| C.半信半疑 耀眼刺目 支支吾吾 局促不安 | D.支支吾吾 局促不安 半信半疑 耀眼刺目 |
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青花瓷瓶到底是真是假,小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文中有伏笔暗示了青花瓷瓶是假的,请概括其中两处。
第(15)段画线句采用了 、 描写,其作用是
对于文中“雪”的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对雪景的描写,不但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也突出了老板安逸闲适的生活状态。 |
| B.第②段的描写可以看出雪下得很大,而小男孩衣服单薄,更衬托出小男孩身体瘦弱,生活艰辛。 |
| C.第⑨段中对积雪融化的描写,烘托了小男孩的心理,老板的亲切逐渐化解了他内心的紧张不安。 |
| D.第(18)段的雪景既表现了老板帮助孩子后的愉悦心理,也表达了对小男孩走出生活阴影的期待。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空难“见证人”——黑匣子
(1)空难事故发生后,飞机往往解体,甚至被烈火烧毁。人们到现场救援的时候,总是会寻找一个东西,它的名字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对了,这就是被誉为空难“见证人”的黑匣子。它可以给调查人员提供证据,帮组他们了解事故的真相。
(2)实际上,黑匣子并不是黑色的,而是色调较亮的“国际橘”。这种明亮显眼的颜色,以及记录仪外部的反射条带,使事故调查员在飞机失事后很快找到它。
(3)媒体很喜欢用“黑匣子”这个名称,但大多数专业人士不这样叫。航空专家通常把黑匣子叫作电子飞行数据记录仪。
(4)黑匣子由两个设备构成:飞行数据记录仪和舱声录音器。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黑匣子通常安装在飞机尾部,这样在飞机失事时,它们才更容易被保存下来。数据记录仪记录飞行速度、高度、垂直加速度和燃油流量等数据。舱声录音器记录驾驶舱内的各种声音,包括通话声、发动机声、爆炸声等。黑匣子记录的飞行数据、驾驶舱的各种声音能帮助人们分析事故原因。
(5)黑匣子是由澳大利亚人戴维·沃伦博士发明的。戴维·沃伦博士的父亲死于1934年的巴斯海峡飞机失事,当时戴维只有9岁。20世纪50年代初,沃伦博士萌生了一个念头:制作一个能记录飞行数据和驾驶室对话的装置,用于说明分析人士了解飞机失事原因。他为墨尔本航空研究中心写了一篇名为《说明飞机失事调查的设备》的备忘录,并于1956年发明了名为“ARL飞行记忆装置”的飞行记录仪。直到5年后,他的发明才得到广泛关注,该设备最终在英国和美国投产。
(6)黑匣子装有水下定位信标,一旦其传感器接触到水,就开始发射脉冲信号,每秒发射一次,共发射30天,然后会因电池电量耗尽而停止发射。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就会给搜寻带来巨大困难。法航447航班失事坠入大西洋后,搜索人员花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并打捞起黑匣子。
(7)黑匣子通常由钛或不锈钢包裹两层,而且能经受恶劣的环境条件。包含内存板的关键部分可承受带有钢钉的227公斤的物体从3米的高度砸到它上面。黑匣子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但黑匣子的功能并不像你的手机那样强大。马航MH370事件之后,专家表示,可能是时候为搜集航空资料的手段升级了。当前飞机上的数据记录仪不能与外界进行实时沟通,还没有从大型飞机上传输大量数据的能力。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有删改)请根据第(1)—(4)段内容,概括说出什么是黑匣子。
为方便飞机失事后查找黑匣子,人们在设计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文章第(5)段讲述戴维·沃伦博士的故事,有何作用?
分析“它们在任何一架商业飞机或喷气式飞机上都是必备的”一句中“任何”的作用。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舱声录音器记录飞行速度、高度等数据,记录驾驶舱内的对话和其他各种声音,它能帮助人们对事故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 |
| B.飞行记录仪发明出来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关注,5年之后在英国和美国开始投产。 |
| C.第(7)段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黑匣子的坚固。 |
| D.马航MH370事件之后,各国都升级了搜集航空资料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