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复旦旧书店"在网上走红。"宝藏""最美书店"……网友不吝溢美之词,探店爱好者纷纷慕名前往。其实,这家书店已驻扎存续将近20年时间,复旦师生广为知晓。它与复旦大学另一知识地标"鹿鸣书店"一样,成为校园文化景观的一部分。互联网大潮中,这样的实体书店散发着独特魅力。
处身流量时代,知识和资讯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难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被眼花缭乱的信息推着走,迷失于虚拟场景。长时间接触网络,让一些人习惯于追逐信息片段或思想边角料,导致注意力碎片化。走马观花式的网上阅读,少有思维的深潜。在这样的过程中,读者的感觉似乎很丰盈,但实质上多是视觉层面的愉悦,停留于浏览或浅阅读。长此以往,无益于深度思考能力的培养。
追逐流量效应的人,注定行之不远。的确,互联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可及性,创设了目力驰骋的出口和自由选择的路口,但最终的选择权和控制权在人们自己手上。网络纵有千般好,也不能因此放任思想惰性。面对纷乱的信息流,绝不能一味"下沉",窝在思维的"舒适区",拒绝深度、躲避思考,追逐简易、刺激、戏剧化、图像化的内容,甚至把阅读目标全盘托付给"知识带货商"。在流量化的内容产品面前,必须有所思考,有所选择。保持理性与定力,抵制低俗、拒绝庸俗,才能成为清醒的阅读者,做阅读真正的主人。
流量时代,究竟该怎样成就更好的阅读?一方面,离不开读者的坚守;另一方面,也要建构良好的阅读环境。因此,尽管时代在快速发展,网络阅读越来越普及、便利,我们的城乡社区依然需要一批优质的实体书店。 实体书店的存在,仿佛一盏盏明亮的路灯,可以照亮人们的精神文化世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些人阅读模式化现象。
近年来,在多方努力下,实体书店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隐忧。如今,书店单一的卖书模式难以为继,实体书店只能错位竞争、强化体验功能,通过拓展业务单元、增强附属功能,寻找市场支点。但如果千篇一律地复制类似模式,过度放大书店的延伸功能,也容易偏离开办书店的初心。归根结底,还是要依托内容上的优质经营,让读者体验以书为中心。否则,过度开发读者的在场体验,可能会导致审美疲劳,甚至本末倒置。
流量时代,我们还应思考:面对过载的信息,如何作出选择?什么才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既需要让传统书店在互联网场景中有存在感,也应当让流量化知识有价值依归和精神向度。"复旦旧书店"引发关注,彰显了互联网连接的力量。因此,不妨给予实体书店更多的网络能见度。与此同时,加强规范和引导,提升网络流量知识的品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
(2)分析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3)从论证思路的角度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阅读小说《母亲回家啦》(陈永林),完成小题。
大林没想到走丢了五年的母亲突然回家啦。五年前,犯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去了镇上,再没回家。大林和小林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
大林激动地拥住母亲:“妈,这五年,你去了哪儿?”大林的眼泪一滴又一滴落在母亲的肩上,“妈,你准吃了不少苦。”
母亲脸上一点表情也没有。这让大林心里更难过:“妈,你不认得你儿子啦?”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
这时小林也来了。小林叫了声妈。母亲没听见。小林左看右看,然后把大林拉到一边说:“哥,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
“胡说。哪有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的人?”小林说:“母亲的脖子上有块红胎记,她的脖子上没有。”
“红胎记也会消失。”“反正我觉得她不是我们的母亲。你要认她是母亲你就认,反正我不认。”小林说着走了。
大林一个人养母亲。
村里人都看不起小林。原本小林在村北开了家百货店,以往村北的人都到小林店里买东西。小林不认母亲后,村北的人都到村南大林开的店里买东西,情愿多走冤枉路。
小林向村人解释:“她真的不是我母亲……”村人却听不进去:“你哥怎么就认了她是母亲?”“难道世上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这样小林的店开不下去了,只有关了门。大林店里的生意却是越来越好。小林把所有的怨气撒在大林身上:“都怪你认她是母亲……”“她当然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说:“我想起来了,母亲膝盖上有块疤,那是个雨天,母亲驮我看病,她摔了一跤,膝盖碰到一块石头,掉了一大块皮,流了许多血。伤好后留了一块疤。”
小林拉起她的裤腿,她膝盖上没疤。“哥,你还有什么说的?”“这不能证明她就不是我们的母亲。”
小林极其愤怒:“这还不能证明?难道伤疤也能消失?”大林笑笑:“有可能。”
“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要认一个陌生人当母亲,让我背上不孝的骂名。”
“退一步讲,假设她真的不是我们的母亲,那我们的母亲也准被别人收养了,别人照顾我们的母亲,我们也应该照顾别人的母亲。再说,她同母亲长得这么相像,有可能是母亲的孪生姐姐,母亲以前说过,她的孪生姐姐一生下来,就被外公送了人。那我照顾姨不应该吗?”小林说:“那你就供养你姨吧。”
让大林和小林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母亲真的回家了。原来母亲被一个叫张树生的好心人收养了。
母亲同那女人真像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
小林对大林说:“哥,你现在总相信我了吧?”大林说:“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母亲。我帮她洗脚时,发现她一只脚长了六个脚趾头,可我们的母亲没有。我如不认她,那她就得挨饿受冻,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再说我服侍她,觉得就像服侍母亲一样,有种幸福感……”(节选自《四川文学》2011年第5期)文中体现爱心的故事较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文中画线句“母亲仍没反应,呆呆的目光定定地看着一脸泪水的大林”中的“仍”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你列举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文中痴呆女人与母亲的相貌有哪些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大林明明知道痴呆女人不是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还坚持赡养她呢?
阅读说明文《海豚节能是个谜》,完成小题。
①在所有的海洋哺乳动物中,海豚无疑是同人类最亲近也最聪明的。与人类一样,海豚也有学习能力,比黑猩猩还胜一筹。成年海豚的平均脑重为1000克~1800克,比人脑还重,而且海豚的大脑皮层上布满沟回,远远多于猕猴,而仅次于人类。现在海豚被人训练做表演明星、探测海中危险物品、海军侦察、军事布雷等工作,成了人类的朋友和得力助手。
②海豚皮肤光洁,游速很快,感觉一点也不费力。海豚不仅有一个理想的流线型体形,而且还有特殊的皮肤结构。海豚的皮肤分两层:外层薄而富有弹性,里层是乳头层和刺状层。乳头层里有稠密的胶源纤维和弹性纤维,其间充满脂肪,可使水流引起的振动减弱。人们依照海豚皮的这种功能和结构研制成一种人造海豚皮,试验表明,将人造海豚皮贴到鱼雷上时,鱼雷在水中的运动阻力至少减小50%。
③日本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海豚身上柔软的皮肤每2小时就要剥落一次。为了了解这种柔软皮肤和剥落的作用,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拟程序,模拟出水流作用于海豚皮肤以及每一片皮肤剥落的模型。研究人员发现,这种柔软的起伏不平的皮肤有助于减少磨擦力,皮肤剥落的过程能够扰乱水流形成的小漩涡,从而减少阻力。目前,研究人员正对模型进行改进,希望能够更加准确地模仿海豚的皮肤。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科学家设计出速度更快、能效比更高的船只、大型客轮和潜艇。
④人们还发现,海豚在同舰艇比赛时,游速增加一倍,但心跳与呼吸却仍保持平时一样的速率。科学家对此十分惊讶,这种节能术自然界少有,人类机器更是望尘莫及,如果能搞清其中的原理并将其用于人类的节能设计,将会大大促进人类节能减排。
(选自《趣味百科知识》2012年第3期)科学家在研究海豚的过程中主要有三大发现,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分析文中第①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揭开海豚节能之谜有何意义。(3分)
阅读《月迹》(节选),完成小题。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来写,本段文字抓住了中秋哪些景物特征来写的呢?
院中的月光是“玉玉的,银银的”,说说使用这两个叠词的表达效果。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小题。(20分)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牛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4分)
文章第(5)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赏析句子:(4分)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文章最后写到“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4分)
从第(7)段中划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4分)
最后一课(节选)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现在我明白了,镇上那些老年人为什么来坐在教室里。这好像告诉我,他们也懊悔当初没常到学校里来。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老师为什么在最后一课时穿戴礼服?郝叟等人为什么坐在教室里? (用原文句子回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的第二段划线的“这种方式”指什么? (2分)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和号声后“脸色惨白”?
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了“法兰西万岁!”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选文的最后一段用了_____ _、____ __、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3分)
在上最后一课时,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一定是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请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所思所想做一段描写。(50字左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