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衿

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区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8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

浏览播放短视频等工具,已经成为种阅读时尚,可以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

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

"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2)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3)第⑦段中作者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请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4)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是谈阅读的。试分析者在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没云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提取论点 概括论据 论证方法 议论文阅读综合 比较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给加点的字注音。
年华()沉甸()
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文章引用古诗描绘春雨,请根据你的理解,判断下面哪些诗句也可来描绘文中的春雨,将序号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②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⑤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

阅读《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一文,回答文后题目。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幽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的气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B连“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到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什么深刻含义?
文章前四段运用大量笔墨细致描写各种草开的花,其作用是什么?(3分)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4分)
从A B 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我选
赏析:

阅读《鸟中诸葛》一文,回答文后题目。
(1)乌鸦的名声不好,有人厌恶它,视其为不祥之物,认为“乌鸦叫,祸来到”。其实乌鸦是鸟中诸葛,不过鲜为人知。
(2)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的聪明机灵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因为每当载重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地面震动往往迫使地下的虫子爬出地面,这样,乌鸦一伸嘴便可把虫子吃掉。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路上,让汽车替它们把壳压碎,它们再吃壳里的果实。
(3)在英国,乌鸦吞食耗子很有趣。乌鸦站在猪背上“值班站岗”,因为它确信,在猪圈干草堆中爬来爬去的耗子,绝不会留意哼哼叫个不停的肥猪,于是乌鸦从猪背上猛然往下跳,便可以把耗子叨到嘴里。
(4)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即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
(5)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渔民常常把鱼竿搁在冰窟窿中钓鱼,乌鸦会利用渔民不在的机会,用嘴叨着钓鱼线,把线绳子拖着,直到鱼钩上出现活蹦乱跳的鱼,美餐一顿后叫几声便飞走了。
(6)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7)有许多小鸟都是由亲鸟哺育,长大后便各飞东西。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娘而去,并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寻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有时群集数以千计,众乌鸦哀鸣着盘旋数圈,向遗体告别后将死乌鸦放入深坑。
(8)荷兰一位动物学家“领养”了一只18个月的乌鸦,把它饲养到8岁,这只乌鸦视他为“父亲”,他一踏进门,乌鸦便会手舞足蹈向主人鞠躬致意,其亲昵之态令人动情。
(9)乌鸦的模仿能力也很强,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有个别乌鸦可掌握百余个词呢!
(10)新喀多尼亚岛上的乌鸦还会用树叶和细枝制作捕捉昆虫的“工具”。它们折断一些钩形小枝以脚固定,除去树皮和叶片,用喙把钩部整理成像鱼叉且带有倒钩的工具,然后用这种工具设下陷阱引诱并捉住猎物。
(11)草原上的乌鸦还会衔着充满膻气味的羊粪“空投”于狼爪下,给狼报信和“导航”,饥饿的狼跟踪乌鸦找到羊群,乘牧羊犬疏忽之时叼走小羊。狼饱餐之后,乌鸦再飞来吃“残羹剩饭”。
(12)但有一些人认为,碰见乌鸦是不祥之兆,说它是“报丧之鸟”。其实,乌鸦并非不祥之鸟,报丧之谜已被揭开。乌鸦喜欢吃动物尸体腐烂之物,其嗅觉特别灵敏,能在很远的距离嗅到尸体分解出来的微弱气味,从而竞相飞至,久病垂危的病人临终前会释放腐败气味,人尚未死,乌鸦早已闻息而来,这也许是人们厌恶乌鸦的原因。
上文介绍了乌鸦哪些方面的特征?请分点概括回答。(3分)



用选文中的语句解释乌鸦“报丧之谜”。(3分)

仔细阅读上文,你会发现乌鸦的某些举动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请根据上文内容,将下表中的空格填充完整。(3分)

事件概括
给我们的启示
几只乌鸦啄狗的屁股吸引狗,另外几只乘机抢夺事物。
(1)
(2)
吃一堑,长一智。
鸦以亲昵之态报答动物学家的饲养。
(3)

阅读《一张罚款单》(翟振祥译),完成小题。(20分)
这天天气晴朗,我驾车到南卡罗莱纳州,打算找个地方钓钓鱼,给疲惫的身心放个假。
在一家钓鱼用品商店,我打听到了最近的钓鱼地点,然后买了地图、鱼饵并办了一张钓鱼许可证。随即,我向最近的湖泊进发。
抵达目的地,我把钓竿、装鱼的冷藏箱、椅子以及渔具箱从车上卸下来放在湖边,然后装上鱼饵,怡然自得地钓起鱼来。此时骄阳似火,空气又潮湿又闷热,为了防止中暑,我取来毛巾,在水中浸湿了顶在头上。
“上午好。”有人从背后走来,向我打招呼。我回头一看,是一个渔猎巡警,他手里还拿着个记录板夹。
“上午好。”我向他点头示意。
“钓到鱼了吗?”他问。
“没有,我钓鱼不过是为了消遣,消磨消磨时间罢了。”我说。
“能看看你的钓鱼许可证吗?”他问。我从衬衣口袋里掏出来递给他。
“再把你的驾照给我瞧瞧。”我照办了,他接过去认真地看了又看。
“我发现你驾照上的名字是Kiser,钓鱼许可证上的名字却是Kaiser”巡警提出了质疑。
“肯定是给我办许可证的人写错了。”我辩解道。
“噢,恐怕我得给你开张罚单了,理由是你携带无效证件非法捕鱼。再有,依照法律规定,你的钓鱼用具也必须予以没收。”“你在开玩笑吧?”我大吃一惊。
渔猎巡警当然没有开玩笑,他果真给我开了罚单,接着,又把我的全部三根钓竿还有渔具箱都装进卡车。眼睁睁看着他驾车扬长而去,我站在那里欲哭无泪。那些钓竿对我来说非比寻常。它们已经陪伴了我二十多年,我用它们教会了孩子如何钓鱼;我用它们和许多亲友一起垂钓,共同度过了许多幸福时光,而今这些亲友多半已离开了人世。这三根钓竿和渔具箱承载了太多美好的记忆。
回到家以后,我给主管渔猎的相关部门拨打了电话,试图解释清楚事情的经过,但是没人理会。他们告诉我,非法捕鱼的行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最终.我眼含热泪交了罚款.不再申辩。
时光飞逝,转眼九个月过去了。这天,我收到了一封信,上面没有署名,也没有寄信人地址。信纸上仅有一行字:“本周六上午1l时,渔猎管理局将举办拍卖会。”
周六上午10点钟,我驱车赶到了拍卖现场。放眼望去,会场颇为壮观:等待拍卖的猎枪和自行车成百上千,钓鱼装备堆积如山,还有几辆卡车和数不清的渔船。
突然,我发现了我的宝贝,它们被随意地丢弃在大堆的钓鱼装备之中,就像一文不值的破烂儿。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三根钓竿清理出来,仔细地擦拭干净,那个渔具箱却没有找到。
拍卖活动开始了,我找了个座位坐下来,等了一个小时,我的宝贝终于被摆在了拍卖台上。
“下面要拍卖的是三根一模一样的精致钓竿,我们把它们一起拍卖。”拍卖师说。
“50美元!”人群中有人喊价。“51美元!”另一个人嚷道。
我翻了翻口袋,里面只有27美元。于是我从座位上站起身来,准备退出竞拍。
“60美元。”“65美元。”“66美元。”竞价一个比一个高。“100美元。”突然有人大喊。现场鸦雀无声。“100美元一次,100美元两次,100美元三次,成交!”拍卖师手中的拍卖槌重重落下。
我沮丧地回到车里,头抵在方向盘上,一动也不想动。突然,不知什么东西碰在了我的车上,吓了我一跳。我扭头看向后边,一个人正在把那三根钓竿和渔具箱放进我的车厢里!等他转过身来,我看清楚了,这正是几个月前给我开罚款单的渔猎巡警。
我下了车,他伸出手来对我说:“我没有过错,是法律不够合理。”
我和他握了手,向他道谢后,驾车离开了。当车通过南卡罗莱纳州界时,我的泪水终于夺眶而出。 (选自《齐鲁晚报》2011年4月1日)
全文主要设置了两个情节结构,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对这两个情节进行简要概括。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下面方框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结合上下文,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突然,我发现了我的宝贝。它们被随意地丢弃在大堆的钓鱼装备之中。

根据你的理解,文中的渔猎巡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描绘渔猎巡警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
照应句子:(前句)

(后句)

表达作用:

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完成小题。
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选文论证的主要观点是
根据第二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圣贤豪杰的最苦与最乐的关系。

说说第三段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中“这种作用”具体指代何种作用?(2分)

结合全文的内容,谈谈你对“快乐”和“责任”关系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