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小说,完成问题。
骈枝的_____
余显斌
①他性格内向,十分自卑。因为他左手长着骈枝--小手指上又长了根手指,很难看。
②有一次,一个小女生看见了他的骈枝,惊叫道:"呀,你昨长了六根手指?"他听了,捏着手红着脸哭了。那时,他才九岁,刚懂点事,就感觉到自己和别的孩子不同。可是,又不敢做手术,因为怕痛。于是,那根手指就留了下来,成了他的心结。他爱把左手插在口袋里,生怕一不小心,会露出自己的骈枝,惹来大家的嘲笑。渐渐地,他喜欢一个人待在教室的一角,不玩,不笑,很少说话。
③初中时,他遇见了她,一个非常清秀的女孩,白净的脸上旋动着两个酒窝。她做了他的同桌,经常"咯咯咯"地笑,把幸福满天张扬。
④一次,老师让她上讲台演讲,她走上去,眉眼弯弯,一边演讲一边"咯咯"地笑,以至于大家都忍不住,跟着笑了,嘻嘻哈哈的一大片。最后,就连绷着脸的老师也忍不住笑了。其实,她笑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念错了一个字。这也值得笑,真是的!他皱着眉想。
⑤还有一次,她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手肘一晃,一下子撞着了他的手肘,他急得咂一下嘴,表示不满,她侧过头来一看,他一笔从作业本的上面斜斜地画到了下边,仿佛蚯蚓一样,弯弯扭扭的。她又笑了,"咯咯咯"的,如喷泉一样,泛着阳光,四处泼洒,流光溢彩。
⑥他望着她:噘着嘴问:"笑什么?难道很搞笑吗?"她指着那笔字,说道:"像一条蛇!你在绘画啊?"说着,又笑起来。
⑦终于有一天,她看到了他的六指。当时,他消悄伸出手,拿着指甲剪,准备剪指甲。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⑧他很生气,说这话明显是在讥笑自己嘛。可她仿佛一点儿也看不出他生气了似的说:"上帝太偏心了,给我们十根手指,却多给了你一根,你一定和他是亲戚,走了后门,他照顾你的。"
⑨第一次,他听到了对六指真诚的赞美,他敏感的心隐隐有了一种平衡感,有了一点安慰。尽管他知道,这是她的一句玩笑话,可能只是一种安抚,可是,他的心里仍感到一丝舒畅,他也笑了。
⑩渐渐地,他不再讨厌她的笑了。
⑪那天,在体育课上,他们高高兴兴地跑啊叫啊,十分热闹。踢球的时候,她正好走过,他一不小心,一脚踢在了她的腿上,脚顿时隐隐生疼,他忙向她道歉,问踢痛没有。她又笑了,告诉他,只有他痛,自己绝对不会痛的。
⑫"为什么?"他大惑不解地睁大眼睛问。
⑬她悄悄告诉他,自己这条腿是假肢,安装上去的,不会感到痛。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他连连点萧头,满心同情地望着她。
⑭她仍是笑笑,转身走了。他站在那儿,看着她的背影,看着她飘扬的头发,心里翻腾起十二级海啸,难以平静。
⑮从此以后,他的笑声也传遍校园,四处挥洒,四处张扬,他也成了一只快乐鸟。他想,和她相比,自己幸福多了。为什么不向她学习,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呢?
⑯几年后,一次同学聚会,她没有到。谈起往事,当他说到她的腿时,她的一个闺蜜证明,她是一双好腿。因为那天回到宿舍,她撸起裤腿时,腿上青了一块,她还流了泪。事后,她反复叮嘱她们,这件事千万不要告诉他,大家听了,都默默地点着头。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⑰那一刻,他热泪盈眶,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她清秀的样子,听到了她清亮的笑。
(选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揣摩第⑬⑯段中"秘密"的含义。
①她又轻声告诉他,这是个秘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不能告诉别人。
②于是,这成了她们共同保守的一个秘密。
(2)结合第⑦段画横线句子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她看见了他的骈枝,睁大了眼,接着笑了起来,"你真幸运!"她说。
(3)这篇小说在写法上有诸多特色,值得品味。试探究小说写作手法的匠心所在,就其中一点写出你的发现和见解。
(4)小说在《中国教师报》发表时,题目为"骈枝的苦恼",有人认为也能以"骈枝的幸运"为题,你喜欢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我喜欢" ",因为 。
(5)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见闻,说说你对"笑着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生活的不完满"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不逃学。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他扎紧裤脚,穿一双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⑧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櫓,让我在小舱里睡觉。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⑨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蓬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⑩……醒来,枕边一片湿。
(1)文章题目“父爱之舟”的含义是什么?
(2)⑤段和⑥段是“我”梦中难忘场景的一部分,请你根据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父亲的形象特点 |
概括相关事件 |
|
① |
⑤段 |
⑥段 |
②
|
1.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 少的钱让我缴学费,家里愿 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2.父亲送我到学校。 |
|
(3)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4)请你联系上下文,品读下面的语句,回答问题。
①“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揣摩这句话中“新滋味”的内涵。
②比较文中画线原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改句: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考取了。
(5)请你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令我真想引háng高歌。在天底下, (A.沃野千里 B.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山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xuàn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使人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草原风光 (A.引人注目 B.引人入胜),就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请你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要求写正楷字)
(2)给文段中画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3)在文段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关联词语。
(4)请选出用于写景的主谓短语 。(写序号)
①一泓清泉
②翠色欲流
③情思悠长
④花团锦簇
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问题。
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苗振亚
①谈到读书,我最佩服二十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一部大厚书就能背下来,是读书功夫成就了一代文化巨人。
②从《八十忆双亲》里,知道钱穆九岁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值得一录:
③那是一个晚上,父亲去镇上的烟馆议事,钱穆跟随同往。进了烟馆,一客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三国演义》,是真的吗?”钱穆点头。又一客问:“今晚可以试试吗?”钱穆又点头。于是,按照客人要求,他开始背诵“诸葛亮舌战群儒”。他一面背诵,一面表演,把诸葛亮等人的语气动态,表演得淋漓尽致。大人称奇,小钱穆当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
④第二天,钱穆依然随父亲去烟馆议事。路过一 座小桥时,父亲问:“认得桥字吗?”钱穆点头。又问:“桥字是什么旁?”答:“木字旁。”再问:“木字旁换成马字旁是什么字?”再答:“是骄字。”父亲又问:“骄是什么意思,知道吗?”钱穆答:“知道。”父亲步步紧逼:“你昨晚的行为有这个骄字吗?”钱穆这时才明白父亲的意思,顿时如闻雷霆,俯首不语。
⑤在父亲眼里,即便是九岁的儿子,即便是能够背诵《三国演义》,也不准你骄傲。
⑥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知道他在十四岁之前,就能够背诵以下典籍:《论语》《孟子》《左传》《诗经》《古文观止》等。显然,这并不是他可以背诵的全部。他很小的时候就写一些酷似《聊斋》的小说,可以证明他把《聊斋》读得烂熟了。从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水浒人物论赞》中,又可以看出他对《水浒传》的烂熟。原因是,在连载这部《水浒人物论赞》时,他每天既要出报,还要同时为几家报纸续写连载小说,他不可能有时间翻查原著,只能凭年幼时的阅读记忆去撰写。即使达不到背诵《水浒传》全书的程度、也应该是差不多了。
⑦作为文史学者的曹聚仁,奉行的读书原则也许不是背诵,而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他谈到自己对几部经典著作的阅读遍数:读《红楼梦》赶不上俞平伯,但也先后读了七十多遍;《聊斋》读了四五十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这是他最爱读的书,是下过一点苦功的。
⑧一个人肚子里有多少书,就跟一个人腰里有多少钱一样,那属个人隐私,因而,更多人的读书功夫我们就不得而知。例如,不是郑振铎亲自检验,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不是周建人的回忆文章,我们也不会知道鲁迅小时候背过《纲鉴》的。
⑨遗憾的是,当我们惊叹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时,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由此,导致我们缺乏那一代人的扎实功底,更不会有那一代人的杰出创作。
(有删改)
【连接材料】
(1)读完全文,说说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2)仔细阅读第⑧段,分析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文章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发人深省,请结合文章内容和认识,做到有理有据。(70字左右)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问题。
中国古代餐桌上的分与合
①“天下为一家,而无私织私耕,共寒其寒,共饥其饥。”(《尉缭子》) 在原始社会,人们将食物平分后,各自进餐,这就是原始的分餐制。
②先秦时期,饮食的礼仪尤为重要,《礼记》中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说法。那时人们的就餐方式是席地而坐,每人前面摆放一张低矮的食案盛放餐具及食物。孔子曰“席不正不坐”,人们要规矩地坐在席子上,吃自己面前的食物,这就是典型的分餐制。
③汉代著名的“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这种分餐制的场景在汉代壁画及画像砖中均有体现。如在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出土的描绘宴会场面的壁画中﹣﹣人们跪坐在席子上,每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张食案就餐。
④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革。首先是用餐家具的改变,方凳、胡床、椅子等高足坐具逐渐取代了席子。其次,频繁的战乱冲击了传统礼制。“席不正不坐”的要求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时期人们的就餐制仍以分餐制为主。《世说新语》记载,顾荣有一次参加宴会,看到端烤肉的人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因辍己施焉”,说明当时的宴席确是一人一份食物。
⑤到了唐代,各种高足坐具已非常流行,中国人已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高足的餐桌应运而生,称为“食床”。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出现了很多使用高桌高椅进餐的场景。宾客共同坐在一个食床旁边,但主要的菜肴和食物是由厨师或仆人“按需分配’的。只有主食或羹汤食物才合餐,由进食者或仆人、庖厨添加,有学者称之为“会食”。
⑥分餐制向会食制的转变有一个过程,有时候人们还会遵循古制。五代《韩熙载夜宴图》中,韩熙载及其他几位贵族子弟面前摆着几张小桌子,反映了当时分餐制依然存在。
⑦宋代是“围桌而食”合餐制形成时期。《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内人家如要举办酒席,一切桌椅陈设、餐具器皿,厨师伙计都可以租赁或雇佣。以至于“托盘,下请书,安排坐次,尊前执事,歌说劝酒”都有专人负责,称为“白席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描述,如果贵宾动筷子吃了某种菜肴,白席人便高唱一声某人吃了什么,请众客同吃。不过,一 些重要场合,如宫廷宴会上,还会采用分餐制。
⑧明清时期,国人以合餐为主,但并不绝对。葡萄牙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写到,中国人喜欢用餐桌的数量来显示宴会盛大,一般是一桌坐四人,或两人。但对于大人物来说,他们安排一人一张桌子。即便是合餐,也可以用公共餐具防止交叉污染。《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次吃饭时,李纨和王熙凤二人就“立于案旁布让”,为别人布菜自然得用公共餐具。据考证最早使用公共餐具的是宋高宗赵构。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中记载,宋高宗“每进膳必置匙箸两副”。吃饭之前,“择取欲食者以别著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皇后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回答说“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仔细阅读全文,先填写表格中①②两空,再纵向比较,写出探究结果。
朝代 |
资料出处 |
主要餐制 |
坐式/坐具 |
原始社会 |
《尉缭子》 |
分餐 |
② /席子 |
先秦 |
《礼记》 |
||
汉代 |
“鸿门宴” |
||
南北朝 |
《世说新语》 |
围桌而坐/高足的凳、椅 |
|
唐代/五代 |
《韩熙载夜宴图》 |
会餐 分餐 |
|
宋代 |
《东京梦华录》《老学庵笔记》 |
① |
|
明清 |
《大中国志》《红楼梦》《西湖游览志馀》 |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因辍己施焉”意思是把自己的那份烤肉给了端烤肉的人。
B.唐代出现的“食床”是指高足的餐桌和高足的凳椅。
C.“会食”中的主食或羹汤可自取,也可由仆人或庖厨添加。
(3)第⑧段画横线句子说到宋高宗的哪些用餐细节值得我们学习。
阅读《假如人生没有磨难》,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人生没有磨难
贺铭华
①到过农村的人常发现这样一种农事现象:农民们对刚出土的青苗要进行碾压。开始人们觉得不可思议,甚至认为对柔嫩的幼苗采取如此高压手段,似乎近于残酷。后来有经验的老农告诉我们,碾压青苗恰恰是为了能让青苗长得更好!刚出土的青苗头重根浅,耐不住风吹雨打,必须施以重压才能扎稳根须,夯实基础。根扎得稳,苗才长得壮。
②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生下来就掉进福堆里,左拥右抱,百般呵护,不经受种种磨砺,不遭受些许苦难,这种环境能培养出栋梁之才吗?显然不能!其实,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磨难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不会进化。人类长期生活在一顺百顺、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那么既淘汰不了弱者,也筛选不出强者。假如当初就如此,人体的各种功能必将全面退化,最后可能倒退回原始状态。真的那样,人类也许现在还同猿猴们称兄道弟,与野兽们同林为伍。
④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可能会成为愚不可及的白痴蠢蛋。富贵温柔真如同一把无形利剑,它削去了人的铮铮铁骨、坚强意志、奋斗精神和冲天豪气,将猛虎变为猫咪,将雄狮变为绵羊,将雄鹰变为麻雀……
⑤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⑥所以,假如人生没有磨难,____。
⑦因此,我们对于人生中的各种磨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向磨难要勇气,要智慧,要韧性,要成功!只要是人生中不可摆脱的磨难,尽管来吧!早些来吧!我们昂首挺胸地站立着!绝不屈服!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请写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说说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论点的。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的作用。
(3)请你根据第⑤段的内容,为本段补充一个反面的事实论据。
(4)在第⑥段的横线上补写一句话,使文章内容连贯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