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
材料一 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降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灭妖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翰》
材料二 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唯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1859年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太平军占领宁波以后,1862年英商怡和洋行档案中记载:“连一箱鸦片都没有卖得出去。”
材料四 英商满载生丝的轮船经过镇,不肯向太平天国税局纳税,被扣压。英国领事强为干涉。太平天国提出抗议:“太平天朝定制,商货经过税局,有一定之税金,今贵国商人之行为,即违定制,而贵国官长强为干涉,于国际交谊甚不合。特此告知。”
问题:
(1)太平天国后期,在江浙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2)与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相比有什么不同?
(3)你如何评价这一经济政策?
近代日本是一个侵略性的国家,先后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给亚洲和周边国家人民带来了慎重的灾难。据此回答:
(1) 结合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实,概括近代以来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战争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2) 甲午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以日本的胜利而告终,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以日本的失败而宣告结束。试分析造成这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首相小泉却不顾亚洲各国的反对,继续参拜供有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2005年也是日俄战争结束的100周年,日本却以各种形式大肆庆祝战争胜利。
材料反映和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以上材料反映和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相关情况中,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材料二】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当时尽管很少有人声称中国正在为民主而战,但是十分明显,中国人民正拒绝屈服于犯下像“南京暴行”那样的抢劫和屠杀罪行的法西斯侵略者。整个1938年,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
——(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
问题:(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分别是什么?各起怎样的作用?
(2)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新课标主要运用了文明史观之史学范式,上述出两则材料又运用何种不同的史学范式,试指出来。
(3)国共前两次合作破裂,带来什么严重后果?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不久,为扭转英国经济“滞涨”局面,改变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即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控制货币发行量来压低通货膨胀;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提高银行利率,紧缩信贷;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加速固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并通过税收改革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复苏。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由储蓄积累起真正的财富,然后这些真金白银的资本被用于投资,从而产生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财富,社会经济由此进步,这种增长带来的是经济肌肉的发达,经济骨骼的强健,经济营养分布的均衡。……
另一种模式就是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国家、企业和个人大量负债,这些债务经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化之后,巨额债务货币增发产生了泡沫财富感,货币贬值无可避免,市场资源配置被人为扭曲,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其后果是经济脂肪大量增生。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三】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骛?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问题:(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指出其在二战后初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现代历史上,美国是否产生过O型“血源”,并用史实说明之。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材料二、三的著者提出了什么主张?试举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末和1979年初,中国计划者终于(至少是暂时的)抛弃了斯大林经济思想。消费资料部门第一次处于比生产资料部门优先的地位,以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的需要。中国的发展战略朝着其东亚邻国非常成功的发展模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
——人民网:俄罗斯《独立报》评论摘要
【材料三】 看到中国的样板使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乐观,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
——人民网:法国《世界报》评论摘要
问题:(1)“文革”结束后至1992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其精髓是什么
(2)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的3个具体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