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

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受命总理朝政,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对于"世道人心"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即总统)""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重视邮政、新闻报纸的作用主张"设书信馆以通各省郡县市镇公文;设新闻馆以收民心公议"。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                                            

--据洪仁玕《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概括洪仁玕的政治主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洪仁玕对西方民主制度的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简答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1935年1月,法、意签仃罗马协定。意大利应允法、意两国在欧洲问题上,特别是在奥地利问题上采取妥协行动。也就是说意大利把侵略矛头调离巴尔干、地中海和小协约国地区,即离开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则同意把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某些利益让给意大利,并纵容意大利侵吞埃塞俄比亚。法国外长赖伐尔承认,“我把埃塞俄比亚赠送给他(墨索里尼)了”,“我把意大利的侵略矛头引向一边,因而拯救了法国” 。
——摘编自王春良等《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轴心国军火生产1940——1943年 单位:10亿美元(1944年币值)

德国
6.0
6.0
13.8
日本
(1.0)
2.0
4.5
意大利
0.75
1.0
--
轴心国总计
6.75
9.0
18.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对意大利做出让步的主要原因。其意图和直接后果如何?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轴心国在1943年军火产里变化的特点及产量增长的原因。

【改编】【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霍布斯将国家比喻为保障社会统治的实施和人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人工机器。他提出“自然状态”学说,把自然状态解说为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的“自然权利”的运用,势必使得自然状态成为一种“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的状态,这极其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统治者(“元首”)不属于订契约的一方,因此其行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享有绝对权力,臣民对之则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有任何反杭的表示。
—摘编自霍布斯的《利维坦》的第二部分《论国家》
材料二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与独立的,如不得本人的同意,不能把任何人置于这种状态之外,使受制于另一个人的政治权力。任何人放弃其自然自由并受制于公民社会的种种限制的唯一办法,是同其它人协议联合组成为一个共同体……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他们的抵杭强暴的共同庇护。
—洛克《政府论》(1689年)
(1)根据上述材料,分别归纳霍布斯与洛克的民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并指出霍布斯与洛克思想的不同点同时具体谈一谈,并对其思想进行简要的评价。

【改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十四点原则”指导战后和平建设。其中提到:
1.公开签订合约,之后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秘密会晤,必须公开坦诚地进行外交活动。
5.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决定一切主权问题时应兼顾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的正当要求。
14.应根据具体公约成立一个常规国际联合组织,旨在使大小各国平等享有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的权力。
——据【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对于威尔逊来说,他在和会上的最高目标就是确保巴黎和会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组建国际联盟。意大利和日本都是世界强国,意大利一家退出也就算了,如果日本也跟着退出,那么巴黎和会肯定破产,国联也就组建不了。也就是说,当作为美国(威尔逊)次要目标的“支持中国”妨碍到“和会破产”这个首要目标时,威尔逊也是懂得权衡轻重乃至丢卒保车的。
——张名扬《美国一战后为何背弃中国》
(1)结合三条原则分析威尔逊总统提出这三条原则的出发点。
(2)威尔逊提出的三条原则真的实现了么?结合材料二作出判断并谈谈对国家关系的认识

思想的产生与社会的变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疑,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的相关主张。(2分)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试贤良诏问:[朕]永惟万事之统……欲问大道之要,至论之极。(董仲舒)对曰:“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概括董仲舒应对汉武帝“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主要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汉代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法、儒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分)
材料三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
——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3)材料三中中国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什么? (1分)在这一动力驱使之下近代中国有识之士的探索是如何逐步深入的? (3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了一家手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五年后,他的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商鞅变法是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于公元前356年在泰国实施的改革,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固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泰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l)依据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据商鞅之法,克里埃尼图斯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在剥夺贵族特权方面,采取了怎样不同的策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