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示意黄土高原某地区考古挖掘出的古聚落遗址,遗址中有许多黄烧制的陶器。仰韶文化晚期,我国亚热带-暖温带界线南移。在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为避免坍塌,窑洞宽度须小于窑顶黄土厚度。据此完成11~13题。
11.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气候趋向( )
A. |
冷湿 |
B. |
冷干 |
C. |
暖湿 |
D. |
暖干 |
12.仰韶文化晚期,该地区聚落向高处迁移是由于( )
A. |
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 |
B. |
人口增长迅速,耕地不足 |
C. |
蓄水技术提高,供水充足 |
D. |
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
13.龙山文化时期,该地区坡地的窑洞平面形态最可能是图6中的( )
A. |
|
B. |
|
C. |
|
D. |
|
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分别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与甲区域相比,乙区域农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有
①地广人稀 ②水热资源丰富 ③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④劳动力充足 ⑤耕地面积广大
A.②④ | B.②③⑤ | C.②⑤ | D.①③⑤ |
甲、乙两区域共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①土地荒漠化 ②水土流失 ③土壤次生盐渍化 ④湿地遭破坏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④⑤ |
下表为“我国某五个省级行政区某年农业产值统计表”。读表完成下列各题。
省区 |
|||||
绝对数/亿元 |
|||||
总产值 |
种植业 |
林业 |
牧业 |
渔业 |
|
① |
1 571 |
732 |
78 |
921 |
13 |
② |
283 |
148 |
9 |
65 |
54 |
③ |
3 816 |
1 948 |
71 |
1 597 |
119 |
④ |
3 690 |
1 806 |
113 |
1 597 |
119 |
⑤ |
93 |
39 |
7 |
44 |
0 |
省区 |
|||||
绝对数/亿元 |
|||||
总产值 |
种植业 |
林业 |
牧业 |
渔业 |
|
① |
102 |
97 |
105 |
107 |
108 |
② |
99 |
99 |
97 |
107 |
93 |
③ |
105 |
1103 |
105 |
107 |
105 |
④ |
104 |
105 |
106 |
104 |
105 |
⑤ |
104 |
87 |
249 |
112 |
101 |
表中①~⑤省级行政区对应正确的是
A.内蒙古、上海、江苏、四川、西藏 |
B.上海、内蒙古、西藏、江苏、四川 |
C.江苏、四川、内蒙古、上海、西藏 |
D.四川、西藏、上海、内蒙古、江苏 |
五个省级行政区中,②省种植业相对指数为99,这说明
A.地处边陲,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相对于上年减产 |
B.气候干旱,农业减产 |
C.草原广大,牧业指数上升 |
D.非农业用地增长,农业用地减少 |
关于①③④⑤省级行政区农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以山地牧业为主,农业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
B.③渔业产值高,以近海养殖和远洋捕捞为主 |
C.④南部和北部的农业差别大,南部热量足,种植业比例大,北部牧业比例大 |
D.⑤面积最小,农业总产值最低 |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示城市周围区域发展种植业的制约因素是
A.土壤肥力 | B.热量 | C.水源 | D.光照 |
与同纬度我国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城市附近地区
A.年太阳辐射总量高 | B.多洪涝灾害 |
C.水能丰富 | D.森林分布广 |
图甲为“我国某区域图”,图乙为“图甲中山地的气温、降水与高度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甲中山峰最可能位于
A.天山山脉 | B.祁连山脉 | C.横断山脉 | D.长白山脉 |
图乙中年降水量最多的地点的海拔及气温年较差约为
A.930米 10 ℃ | B.2 900米 10 ℃ |
C.2 900米 35 ℃ | D.930米 35 ℃ |
如果在A河段建立大型水电工程,可能会造成的环境影响是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 | 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 |
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 | D.增加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 |
读“我国华北地区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华北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最大值约为
A.320毫米 | B.450毫米 | C.650毫米 | D.400毫米 |
2000年华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小于350毫米,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向北推进快 |
B.夏季风弱,向北推进慢 |
C.气温高,蒸发量大 |
D.雨季开始早,结束晚 |
华北地区气温变化趋势的可能影响是
①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 ②减少植物病虫害 ③减少供暖的能源消耗 ④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