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①
(清)李渔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芙蕖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④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⑤;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注释】①芙蕖:荷花的别称。②荷钱:生的荷叶,状如铜钱,故称“荷钱”。③迨(dài):及,到。④徂(cú)往,到。⑤异馥:特别的香味。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可爱者甚蕃______
②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
③ 过而不问之秋______
④ 亭亭独立______
(2)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非亭午夜分(《三峡》) |
B. |
乃复蒂下生蓬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C. |
荷叶之清香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
D. |
摘而藏之 人木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 |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4)填空。
两文同写莲,《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芙蕖》写莲的“______”“______”“______”“可用”,由莲的观赏价值写到______价值。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①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呼尔而与之()(2)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所以动心忍性()(4)困于心,衡于虑()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2)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沿溯阻绝()(2)或王命急宣()
(3)略无阙处()(4)不见曦月()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在本文中具体描述的句子是
。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的静景,也描写了“”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加点的字。
(1)项为之强(2)鞭数十翻译下列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时期的哪些趣事?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沈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______________。(2)百废具兴 具:____________。
(3)薄暮冥冥 薄:_____________。(4)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____________。翻译下面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各选项中加粗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 | B.南极潇湘感极而悲者矣 |
C.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 | D.不以物喜以中有足乐者 |
文章以“情”贯穿全文,既写了迁客骚人的情,又写了古仁人的情,请问: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情各是什么?作者写这两种情的目的是什么?
迁客骚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仁人的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这两种情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文段,完成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 |
B.时先主屯新野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 |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嘱余作文以记之 |
D.咨臣以当世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
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咨臣以当世之事 | B.遂许先帝以驱驰 |
C.扶苏以数谏故 |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1分)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
写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2分)
“卑鄙”:古义: ;今义。
“感激”:古义: ;今义。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2分)
甲文:。
乙文:。 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是 。(2分)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分)请写出诸葛亮任意两例事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