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
B. |
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
C. |
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
D. |
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
(2)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①诗歌用设问开篇,“何处寻”写出了找寻的艰难,表达出对先贤的追慕之情。〔A〕〔B〕
②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柏丛中,营造出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A〕〔B〕
③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A〕〔B〕
④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A〕〔B〕
⑤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A〕〔B〕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人们多以为是美好的,但词人厌烦其无尽无休,企盼其早日“了”却;这些意象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悲苦。
B.“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描写出明月照耀下夜阑人静的环境,词人触景生情,回忆起过去故国的美好月色,真是不能忍受。
C.“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思如春水般长流不断,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
D.这首词采用问答,以问开篇,以问答结,结构严谨;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将词人内心难以抑制的愁思贯穿始终。
(2)这首词的下阕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赏析。
诗词赏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使至塞上》中的“征蓬”是什么含意?
(2)这两首诗同为边塞诗,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概括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山居秋暝①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②,王孙③自可留。
【注释】①此诗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墅之时。暝:夜色。②歇:干枯。③《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孙:这里指京城贵族,一说游子。
(1)请赏析“空山新雨后”一句中“空”字的表达效果。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乙卯重五①
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②,艾束著危冠③。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这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重五: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古时又称“角黍”。③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1)诗句“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端午节的什么习俗?
(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