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B.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C.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D.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
B.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
C. |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
D. |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
B. |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
C. |
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
D. |
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回答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有人说文中的狼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你觉得有道理吗?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理由。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①,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②。若扁鹊者,镵血脉③,投毒药④,副⑤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
【注】①神:内在精神。②闾:村子。③镵血脉:指扎针、开到一类的手术④投毒药:用猛药。⑤副:分析。有同学联系上下文认为画线句中的“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你认为这样理解有道理吗?为什么?
扁鹊为什么认为自己看病的本事最差?
阅读理解部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 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___。
(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文中划横线的部分填写完整。(写在原文上)
选文中的有些词句现在已成为成语保留了下来,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对这句话
的看法。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给划线字注音并解释。
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请找出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
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何不试之以足?
而置之其坐。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这个故事现已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
什么道理?
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本文作者是代,文章出处是《·》。 (3 分)
请你说说下面划线词的意思
(1)项为之强(2)鹤唳云端
(3)鞭数十 (4) 徐喷以烟请你翻译下面语句。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请你写出本文中的两个成语。
仔细阅读全文,简要说说“我”能得到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我”从小就有如此情致,以致后来成为文学家,请简要说说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学而不厌(满足) |
B.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有害) |
C.士不可以不弘毅(刚毅) 死而后已(停止) |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⑵由,诲女知之乎?
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下列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