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B.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C.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D. |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
B.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
C. |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
D. |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
B. |
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
C. |
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
D. |
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君子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②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① 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③华峤《谱叙》曰:“歆为下郢令,汉室方乱,乃与同志士郑太等六七人避世。自武关出,道遇一丈夫独行,愿得与俱。皆哀许之,歆独曰:“不可。今在危险中,祸福患害,义犹一也。今无故收之,不知其义。若有进退,可中弃乎?”众不忍,卒与俱行。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歆乃曰:“已与俱矣,弃之不义。”卒共还,出之而后别。
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② 拜而死。其衣带中有赞③ 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⑤世以此定人之优劣。
【注】①胡贼:古代对北方匈奴人的蔑称。②乡:通“向”。③赞:古代文体名称。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岂 荀 巨 伯 所 行 邪请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远来相视( ▲)(2) 贼既至(▲)
(3)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4) 皆哀许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
(2)此丈夫中道堕井,皆欲弃之。
▲▲▲阅读第②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
▲▲▲阅读全文,简要概述世人 “定人之优劣”的标准,并结合文中某一个人物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乙】崇桢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①一小舟,拥毳②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③,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而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⑤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选自《陶庵梦忆》)
【注】①挐:撑(船)。②毳(cuì)衣:毛皮的衣服。③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hàng dàng ):天上的白气。④芥:比喻细微,微小。⑤白:酒杯。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独 往 湖 心 亭 看 雪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 猛浪若奔() (2) 互相轩邈()
(3)上下一白() (4) 是日更定()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写法不同,请简析。
阅读《阮孝绪传》(节选),完成小题。
孝绪七岁,出继①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②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③,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④,穿篱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餐覆酱。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
[注释]①出继:此处指把孝绪送给堂伯阮胤之做儿子。②王晏:南朝齐尚令。后因贪财专权被杀。③绵纩(kuàng):指丝织品。绵:丝绵。纩:絮。④笳管:即胡笳,一种乐器,比喻王晏的仪仗。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胤之母周氏卒②不服绵纩
③孝绪度之必至颠覆④及晏诛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尽以归胤之姊”中“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A.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B.吾欲辱之,何以也? |
C.何以都不闻消息? |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
翻译句子。
闻者咸叹异之。选文中的阮孝绪具有哪些品质?
文言文阅读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 |
B.水皆缥碧:青白色 望峰息心:平和的心态 窥谷忘反:同“反”,返回 |
C.有时见日:同“现” 互相轩邈:高大 横柯上蔽:树木 |
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负势竞上:凭依 皆生寒树:耐寒 |
翻译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选文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厌倦尘世,向往的思想,他的诗《饮酒》(之五)中“,”两句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
选文甲描写富春江的美景时,抓住山水的特点,反映出作者的生活情趣;选文乙通过描绘桃源美丽的自然风光,来表现桃源人的生活,反映出作者的社会理想。
阅读《肃王与沈元用》①,回答小题。(17分)
肃王与沈元用同使虏②,馆于燕山愍忠寺。暇日无聊,同行寺中,偶有一唐人碑,辞甚偶俪③,凡三千余言。元用素强记,即朗诵一再;肃王且听且行,若不经意。元用归馆,欲矜④其敏,取纸追书之,不能记者阙之,凡阙十四字。书毕,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又改元用谬误四五处,置笔他语⑤,略无矜色。元用骇服⑥。
【注】①选自陆游的《老学庵笔记》。肃王:北宋末年宋徽宗第五个儿子。沈元用:宋朝大臣。②虏:指北方的金国。③偶俪:对仗工整。④矜:夸耀。⑤他语:说别的事情。⑥骇服:吃惊佩服。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 元用素强记() (2) 辞甚偶俪()
(3) 欲矜其敏() (4) 略无矜色()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2分)
(1) 元用素强记 (2) 不 能 记 者 阙 之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取纸追书之
A.至之市 | B.观之正浓 |
C.是吾剑之所从坠 | D.心之所向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肃王视之,即取笔尽补其所阙,无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说肃王哪些方面让沈元用“骇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