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墨池记
曾巩①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②之墨池者苟伯子③《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④,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⑤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⑥,而又尝自休⑦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⑧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
【注释】①曾巩: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②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世称王右军、“书圣”。③荀伯子:南朝宋人。④张芝:东汉著名书法家,人称“草圣”。⑤极:至,达。⑥徜徉肆恣:尽情游览。⑦休:停留。⑧章:通“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
B. |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
C. |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
D. |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羲之之书晚乃善 陈康肃公善射(《卖油翁》) |
B. | 此为其故迹 其真无马邪(《马说》) |
C. | 书“晋王右军墨池”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
D. |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4) 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对你学习书法有什么启示?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康照间,曹练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骆。,必携书一本,观玩不已。人 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⑧,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 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风月繁华之述备矣,明我斋③读而羡之。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注释1驺. (zou):古代养马驾车的官,这里指马匹。②不相中(zhòng):不合。③明我斋:人的名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观玩不已()②风月繁华之述备矣().曹练亭拥八驺而出,手不释卷非为学,请谈谈他携书的用意是什么?(2分)
.选文着重刻画了曹练亭为人所重的形象,尤其他对待陈鹏年的做法更令人称道,从这件事中你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文言文阅读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单,门人弟手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腾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窝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本文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人名)。(1分)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援疑质理()②礼愈至()
③持汤沃灌()④同舍生皆被绮绣().从作者的成长中我们不难看出,除勤奋刻苦外,他还有许多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请你把体会最深的两点写在下面。(2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选文部分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2分)
.作者谈及青少年时期“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时,运用肖像描写,分别描述了自己和同舍生的服饰,这是怎样的写法?他借此赠给马生的精神礼物是什么?<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入则无法家拂士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B.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何时而乐耶 |
C.舜发于畎亩之中 皆以美于徐公 |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论证了论点中的“”。.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8-13题。(共14分)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 奇 ,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去国怀乡 去() | B.至若春和景明 景() |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 名() | D.去其所阙阙() |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至则无可用 | B.不以物喜/皆以美于徐公 |
C.而未言其所不足/学而不思则罔 | D.有其故焉/且焉置土石 |
.用现代汉语解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文:.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答:.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
.【甲】【乙】两文表达的主旨虽不同,但都会给人一定的启发,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12-15题。(共8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①其根本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③,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④乎?人君当⑤神器⑥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唐·魏徵《谏太宗十思疏(节选)》)
【注】①固:使……稳固。②浚(jùn):疏通,深挖。③下愚:愚蠢。④明哲:这里指聪明的人。⑤当:主持,掌握。⑥神器:这里指国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曾益其所不能曾()
(2)臣闻求木之长者闻().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1)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表达方式,【甲】文还采用了的表达方式。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居安思危”的思想。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