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神韵随州 再启征程
神农风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
随州是炎帝神农故里,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帝神农诞生于此。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在这里制耒耜、植五谷、尝百草、创集市、织衣裳、建居所、作琴弦、制陶器,开启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农耕文明。他身上展现出的坚韧不拨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近年来,随着随州人民发挥炎帝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全国每十辆专汽就有一辆“随州造”,地铁风机全国市场占有率近30%,香菇出口连续多年在全国名列前矛,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异军突起,可以说,是炎帝精神凝聚了随州发展的强大自信和奋进力量。
随州还是中国编钟之乡。举世瞩目的曾侯乙编钟因其铸造之精美、文化之“和”美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由青铜制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曾侯乙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如今,智慧的随州人民正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以匠人、匠技、匠心全力(①)中国专汽之都、中国风机名城,(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曾侯乙编钟是中国古代社会礼仪文明与“和合”文化的象征。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以“和: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惊艳亮相,编钟作为精美的礼乐之器成为“主角”。其实,曾侯乙编钟或其复制品曾经多次走出馆藏,出现在国家各类重大场合,作为国之文化重器登上世界各地的舞台。编钟频繁地参与对外交流活动,既(③)了编钟之美,又(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和合”理念正是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和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理念的精髓。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再接再励,擦亮“编钟”这张金字名片,创见性发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编钟文化。
“______,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城·娄山关》)源远流长的炎帝精神、编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思想观念,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继续深度挖掘和利用其中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随州高质量发展的绚丽篇章,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精神力量!
(摘编自2022年5月20日《随州日报》)
材料二:
随州日报讯 “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2022年5月26日(农历壬寅年四月二十六),壬寅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暨拜谒炎帝神农大典在随州炎帝故里景区谒祖广场举行。近千名海内外炎黄子孙齐聚随州,恭拜人文始祖炎帝神农。大典通过多个媒体面向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人华侨进行现场直播,同时开放网上拜祖平台,为全体华人在网络空间拜祖祈福提供渠道。
自2009年以来,随州已连续14年成功举办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举办“寻根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2022年5月27日《随州日报》)
(1)下列“材料一”中加点字的注音和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 ①诞生(yàn) ②铸造(zhù) ③灿烂辉煌 ④坚韧不拨 |
| B. | ①精髓(suǐ) ②频繁(píng) ③名列前矛 ④举世瞩目 |
| C. | ①凝聚(níng) ②挖掘(jué) ③百折不挠 ④自强不息 |
| D. | ①蕴含(yùn) ②绚丽(xùn) ③源远流长 ④再接再励 |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材料一”中“( )”里,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
①建造 ②助力 ③表现 ④传承 |
| B. |
①打造 ②推动 ③展示 ④弘扬 |
| C. |
①打造 ②助力 ③表现 ④弘扬 |
| D. |
①建造 ②推动 ③展示 ④传承 |
(3)“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近年来,随着随州人民发挥炎帝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建设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
| B. | 近年来,随州人民发挥炎帝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
| C. | 随着随州人民发扬炎帝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近年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
| D. | 近年来,随州人民发扬炎帝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立足自身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
(4)将下列介绍编钟的句子依次填入“材料一”的“______”上,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取自人、兽、龙、花、几何图形等多种题材
②采用了圆雕、浮雕、阴刻、雕绘、线描等多种技法
③编钟及钟架的装饰
④达到了极其精美的效果
| A. | ③①②④ |
B. | ③②①④ |
C. | ④③①② |
D. | ②①③④ |
(5)请给“材料二”拟写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20字)
(6)请在“材料二”横线上续写一段文字,阐述举办“寻根节”的意义。(提示:可以选取经济、文化等角度)
(7) 根据提示,补写“材料一”最后一段横线上的诗句。
语言运用。
(1)请概括下面新闻的主要内容(25字左右),然后写出新闻中议员和政务司司长共同强调一个重要词语。
本报香港5月3日电 香港特区立法会财委会今天下午通过特区政府关于向赈灾基金拨款1亿港元,捐助四川省政府开展芦山地震救灾工作的决议。财委会以37票赞成、23票反对及1票弃权,通过决议。有议员提出,特区政府拨款给当地,要有机制监管善款用途。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说,特区政府有责任监管捐款的用途,会向立法会提交评估报告。
(原载2013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下图,在田字格里用规范的楷体字把下面的对偶句补充完整。

(3)请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以本题第(1)小题的新闻和第(2)小题的图片为材料(也可只选择其中一个为材料),借鉴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设计一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要求有活动主题(名称)和活动简要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性学习。
某班同学在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献给母亲的歌”的过程中,搜集到如下材料。请你按照要求,回答后面各题。
材料一: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史铁生《我与地坛》)
材料二: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很少听见她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
(周国平《用什么来报答母爱》)
材料三: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光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梁晓声《母亲》)
材料四: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车行《母亲》)
(1)以上四则材料,没有体现出母亲辛劳的一则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或材料四提供的情景,仿照示例,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示例: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是6月12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汨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不超过6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扬传统]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某网站针对上述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著阅读。
(1)英国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的《________》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________、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世纪英国社会现实的讽刺。
(2)下面是《西游记》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
①简要概括小说中“D”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个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北京,都说“剃头的挑子,一头热”,其实,馄饨挑子也一样。一头是一串小抽屉,里头放各种半制成的原料:皮儿、馅儿和佐料,另一头是一口汤锅。火门一打,锅里的水就沸腾起来。馄饨不但当面煮,还讲究现吃现包,讲究皮儿要薄,馅儿要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