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蔬食
(清)李渔
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①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风。人能疏远肥腻,食蔬蕨而甘之,是犹作羲皇②之民,鼓唐虞之腹,与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吾辑《饮馔》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俭,一以复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兹在兹,而不忍或忘者矣。
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此种供奉,惟山僧野老躬治园圃者,得以有之。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选自《闲情偶寄》,有制改)
[注]①脍:细切的肉。②羲皇:指伏羲。后文中的“唐虞”指唐尧与虞舜,都是上古时候的贤王。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B.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C.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D. |
所怪于世者弃美名/不居而故/异端其说/谓佛法如是/是则谬矣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丝不如竹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B. |
草衣木食 各隐卷底衣褶中 |
C. |
一以崇俭 俭以养德 |
D. |
得以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首先用“声音之道”来类比“饮食之道”,提出饮食上崇尚追求自然的观点。 |
B. |
作者认为跟肥腻远离,以蔬菜为主食,甘于吃蔬菜,是与崇尚古玩差不多的雅事。 |
C. |
作者编《饮馔》,既有崇尚节俭,恢复古风的原因,也有珍惜生命不愿杀生的缘故。 |
D. |
作者说蔬食的好处很多,如清、洁、芳香、松脆等,但能称为至美,是在于“鲜”。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论城市山林,凡宅旁有圃者,旋摘旋烹,亦能时有其乐。
②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阅读《南辕北辙》,完成下列题目。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1)季梁闻之,中道而反()(2)衣焦不申,头尘不去()
(3)我欲之楚()(4)吾用多()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今王动欲成霸业,举欲信于天下。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题目(14分)
孙叔敖①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其母曰:“蛇今安在?” 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②,汝不死也。”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③也。(选自《新序杂事一》)
【注】①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人。楚庄王时为楚令尹。②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积有阴德的人,
上天就会降福于他。③仁:仁慈。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4分)
①恐去母而死也 ( )②归而泣 ( )
③蛇今安在 ( )④及长,为楚令尹 ( )下列各句中的“之”和“杀而埋之”中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2分) ( )
A.久之,目似瞑 | B.至之市 |
C.齐之习辞者也 | D.吾欲辱之 |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读节奏。(2分)
闻 见 两 头 之 蛇 者 死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2)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结合故事内容,说说孙叔敖身上的优秀品质。(2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幼时记趣
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⑶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⑷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①明:②强:
③壑:④盖: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文中围绕“记趣”这一中心描绘了四幅图画,请简要概括。
作者是如何使得这些小事变成趣事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童趣》,完成文后题目。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账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解释划线的词。
(1)项为之强()(2)徐喷以烟()
(3)见藐小之物()(4)果如鹤唳云端()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我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愿作一个富于情趣的人吧!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下面的几个词营造出一份物外之趣!
湖水斜阳流云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节选
【乙文】劫盗张海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军中富民出金帛牛酒迎劳之。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仲淹曰:“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今高邮无兵与械,且小民之情,醵出财物而免于杀掠,必喜。戮之,非法意也。”仁宗乃释之。弼愠曰:“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仲淹密告之曰:“祖宗以来,未尝轻杀臣下。此盛德事,奈何欲轻坏之?他日手滑,恐吾辈亦未可保。”弼不谓然。及二人出按边,弼自河北还,及国门,不得入,未测朝廷意,比夜彷徨绕床,叹曰:“范六丈圣人也。”
【注释】①醵(jù):凑钱,集资②手滑:做惯了某种事。这里指皇帝轻易杀臣子。
《范仲淹圣心解法意》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或异二者之为③比夜彷徨绕床
④弼愠曰:“方欲举法……⑤吾谁与归⑥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下列句中的“以”的用法与“郡县兵械足以战守”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何不试之以足? |
C.方欲举法,而多方阻挠,何以整众 | D.卷石底以出 |
用斜线(∕)为文中划线句断句,只限两处。
事闻朝廷大怒富弼议欲诛仲约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⑵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而反赂之,法在必诛。结合甲乙两文,你认为范仲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