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978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村篇

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小岗村这一做法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摘编自人教版九下《历史与社会》

城市篇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邓小平(1984年)

(1)指出材料中“做法”的内容,及选写一个与深圳同期的“经济特区”名称。

(2)综合上述材料,列举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让“中国农村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读图说史
鸦片战争后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革新救国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的三位历史人物对中国思想进步做出了贡献。结合图中的作品,分别指出图一、图二、图三中的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中的历史人物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
(3)图二中的历史人物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的译著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什么?(1分)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哪些进步的观点?
(4)图三中人物创办的刊物《新青年》是哪一运动的主要阵地?(1分)这场运动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一图二
材料二 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剪辫令,要求限期剪辫,去除旧俗,做中华民国新国民。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前清官场的称呼,规定民国政府职员相互之间一律改称职务。同时规定,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一中两张图片是借助当时________、__________先进技术保留下来的?(4分)它们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____________传入中国的?(2分)
(2)材料二中“剪发辫”、“改称呼”等社会习俗的变化分别表明了什么?(4分)
(3)材料一中图二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生活照,在民国时期他们的服饰是两款新式服装,请分别写出其名称。(4分)
(4)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请分析其中的原因,从中你有何感慨?(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材料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有430万人,装备精良并有空军、舰艇以及美国的大量援助;中国共产党只有270万人,基本上是“小米加步枪”,没有飞机、坦克,大炮很少。这时,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材料三 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1)材料一中说的“两个拳头”指的是什么?(4分)“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2分)“插上一刀”有何历史意义?(2分)
(2)请写出解放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主力决战的三大战役名称?(3分)概括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2分)
(3)材料三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1分)这场战役解放的是那座著名城市?(1分)它的解放标志着什么?(1分)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谈谈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2分)

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下图,探寻远去的历史。

(1)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______”,这条路线的起点是_______即今天的______市,最远可到达______。
(2)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_____(朝代),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_________。
(3)公元前_____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_______。
(4)这条路开通后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你知道当时中国有哪些先进技术相继西传?想一想,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在今天看来,对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读图后,解答有关问题。

请回答:
(1)图中A、B、C为三国中的哪三国?分别由何人建立?
(2)三国中哪国实力最强?
(3)分别写出D、E战场进行的战役名称。
(4)F为今天的什么地方,当时被称作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