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适当物质填空(填序号)。
A. |
淀粉 |
B. |
干冰 |
C. |
小苏打 |
(1)生活中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的物质是 。
(2)用于人工降雨、制造舞台云雾的物质是 。
(3)在面条上滴1滴碘水,观察到表面呈蓝色,说明面条中含有 。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或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空气中含量最高的物质________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__;
(3)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________________;
(4)常用于人工降雨的物质______________;
(5)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质__________。
学完第十、十一单元后,小亮对家里面的几种清洁剂进行了研究。
下表是小亮家的几种清洁剂的功能和有效成分。
清洁剂 |
彩漂液![]() |
漂白水![]() |
功能 |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
漂除衣物污渍 |
有效成分 |
H2O2 |
NaClO |
根据表中信息,请你和小亮一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
(2)在盛有少量“彩漂液”的试管中,加少量二氧化锰,观察到的现象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亮同学在使用“洁厕灵”去除水垢时,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联想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明猜想“洁厕灵”的成分中可能有酸。
①为证实自己的猜想,小亮从家中又找来两类不同的物质进行实验:
实验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实验,小亮得出“洁厕灵”的有效成分中一定有酸的结论。
②小亮想试制一瓶“洁厕灵”,你认为盐酸、硫酸这两种酸中的_____________更合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合上面对“洁厕灵”的了解,在使用“洁厕灵”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洁厕灵”与“漂白水”不能混用。二者若混合其有效成分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有毒的氯气(Cl2),化学方程式为。
(1)请你与小明和他的同学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
药品 |
实验现象 |
① |
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
② |
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
③ |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
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是。
(2)老师为他们提供的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仪器(导管、橡皮塞等未画出)。
小明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分别设计了下列四套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
对上面的设计方案小明和他的同学进行了交流讨论。
其中可能收集不到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是;能够使反应随时停止和发生的装置是。用澄清石灰水可鉴定CO2气体,请写出其化学方程式为。
【反思小结】
气体制取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将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一两代人面临的最严峻、深远的挑战之一。下图是某市科研所经过多年的连续观察和统计分析,绘制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变化趋势图。
(1)从图中可看出二氧化碳含量是逐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
(2)你认为在每年四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的是季。
(3)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和高效能等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④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4)请你另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
请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回答对应的问题。
测定空气的成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燃烧条件
(1)测定空气的成分
①该实验可得出: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约为。
②写出红磷发生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①该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从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
底部放有少量水的作用:。
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小华同学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缠在火柴梗上点燃后,伸入他收集的氧气瓶中,却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现象。请你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答两点)
(4)燃烧条件
对比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
对比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不同。
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