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明代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

①“其器冶铁锥,其尖使极刚利”,“铁锥”为开挖盐井的工具。所取盐井水“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金”指生铁制作的铁锅。生铁属于    材料。上述描述中利用铁的    (选填序号)。

A.

a.导热性

B.

b.导电性

C.

c.硬度大

②“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是指高温下将红砖中的转化为而形成青砖。该转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2)铁的化合物在现代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碳酸亚铁()不溶于水,可作补血剂,服用后与胃酸反应生成    被人体吸收,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

②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表明,火星上存在,从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其理由为    

③活性可除去石油开采过程中的有害气体,并获得,原理如下。

吸收中生成的另一种物质的化学式为    ,再生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二)的制备

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含少量)制备主要流程如下。

(1)酸溶时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和浓度,目的是    ,产生的气体为    

(2)还原发生的反应为

沉淀发生的反应为

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太高,原因是    

(3)沉淀时会有部分反应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的含量测定

已知:及铁的氧化物加热分解的温度如下。

称取含样品76.6g,进行热分解实验。控制不同的温度对样品加热,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样品中的含量为    %(精确到0.1%)。

(2)当加热到时,M点固体的成分是    ,对应的质量比为    

科目 化学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如图是氢气和氧气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A图所示物质属于   (填物质分类),从微观角度说明理由是   

(3)画出比氧元素多一个周期少一个族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碱式碳酸锌[Zn x(OH) y(CO 3z]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Zn x(OH) y(CO 3z ZnO+CO 2↑+H 2O(x、y、z为正整数)。小金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选填"200"、"300"或"4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 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反应完全。

(4)小金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   

今年5月,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我国南海神狐海域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

材料一: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H 4•8H 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底高压).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2~5℃)与压力下结晶,形成"可燃冰".

材料二:"蓝鲸一号"钻探平台设计和建造过程刷新了多项世界纪录,它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质量为42000吨.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形成可燃冰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

①海底地层深处,这些分解有机质的细菌能很好的生存,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这些细菌分解有机质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氧气,这些细菌与真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②在开采过程中,极少量的垃圾废弃物没有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这主要是因为海洋生态系统有   的能力.

(2)形成可燃冰的其中一个条件是有甲烷气源.

①可燃冰(CH 4•8H 2O)中C:H:O的元素质量比是   ,甲烷属于   (选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与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相比较,开采可燃冰的积极意义有(写一条)   .(可燃冰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 4•8H 2O+2O 2 CO 2+10H 2O)

(3)如果南海海水的密度是1.03×10 3千克/米 3,"蓝鲸一号"钻探平台漂浮海面受到海水浮力是   牛,浸入海水的体积至少需要   3,开采出的可燃冰可以直接在管口点燃,说明已经成为气体,从固体变成气体的原因可能是   

铜、铁是人类使用最早、应用广泛的金属.

(一)对古代制品的认识

青铜铸件、丝绸织品、陶瓷器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成就.

1、上述制品不涉及到的材料是   (选填序号).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复合材料

2、如图1为出土文物古代青铜铸件"马踏飞燕".该文物能保存至今的原因可能是   (选填序号).

A、铜的活泼性弱 B、铜不会生锈 C、深埋于地下,隔绝空气

(二)铁、铜的冶炼

1、我国古代曾用孔雀石炼铜,涉及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uO+C 2Cu+CO 2↑.

2、铁、铜矿石有赤铁矿(Fe 2O 3)、磁铁矿(Fe 3O 4)、黄铁矿(FeS 2)、黄铜矿(CuFeS 2)等.CuFeS 2为二硫化亚铁铜,其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1)工业炼铁大多采用赤铁矿、磁铁矿.以磁铁矿为原料炼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炼铁不采用黄铁矿、黄铜矿,可能的原因是:

①黄铁矿、黄铜矿含铁量相对低;②   

(2)以黄铜矿为原料,采用生物炼铜是现代炼铜的新工艺,原理为:4CuFeS 2+17O 2+2H 2SO 4 image.png 4CuSO 4+2Fe 2(SO 43+2H 2O.

向上述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Fe粉,得到FeSO 4溶液和Cu.

①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Fe 2(SO 43=3FeSO 4  

②FeSO 4溶液经蒸发浓缩、   、过滤等操作得到FeSO 4•7H 2O晶体.

(三)黄铜矿中铁、铜含量的测定

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兴趣小组称取25.00g黄铜矿(含少量Fe 2O 3和其它不含金属元素的杂质)模拟生物炼铜,使其全部转化为CuSO 4、Fe 2(SO 43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得到Cu(OH) 2、Fe(OH) 3固体.

1、证明NaOH溶液过量的方法:静置,向上层清液中滴加   溶液,无现象.

2、用图2装置对固体进行热分解实验.

【资料】

①在68℃时,Cu(OH) 2分解为CuO;在500℃时,Fe(OH) 3分解为Fe 2O 3

②在1400℃时,CuO分解为Cu 2O和O 2,Fe 2O 3分解为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和O 2

(1)装配好实验装置后,先要   

(2)停止加热后仍需继续通N 2,可防止倒吸和   

(3)控制不同的温度对A中固体加热,测得装置B和C中铜网的质量变化如表.

温度/℃

室温

100

550

1400

B装置/g

200.00

201.80

205.04

205.04

C中铜网/g

100.00

100.00

100.00

101.28

①此黄铜矿中铜、铁元素的质量分数:ω(Cu)%=   ;ω(Fe)%=   

②复杂的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盐城有漫长的海岸线,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请按要求填空。

(1)海洋为我们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食材。鱼虾富含的  是机体生长及修补受损组织的主要原料,海带富含的  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2)今年5月我国在海域可燃冰开采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可燃冰主要含有甲烷水合物,还含少量CO2等气体,可燃冰属于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若甲烷大量泄漏到大气中,会导致  ,使全球气候变暖;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3)镁在海水中主要以MgCl2的形式存在,MgCl2中Mg的化合价是  。观察图1,从元素含量角度分析,我国海域中镁位列第  位。

(4)海水淡化可缓解淡水资源匮乏问题。

①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分子个数 B.分子质量

C.分子间隔 D.分子种类

②利用如图2装置得到淡水的方法与实验室通过  (填操作名称)净化水的方法原理相同。

(5)海水碳储存,可以缓解空气中CO2过多的问题,但海水的pH也在逐渐变小,同时软体生物贝壳也在逐渐软化、变薄和缩小。

①根据海水pH变化趋势判断:2000年时海水呈  性。

②“海洋酸化”的原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③软化生物贝壳软化、变薄的原因是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