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选自《容斋随笔》)

【注释】①气:精气。

②实:充实。

③北:败北,退败。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公问其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其旗靡 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C.

勇者也 真无马邪(《马说》)

D.

而莫知其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②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

(4)【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5)【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天时不如地利
①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文作者孟子是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在初中阶段教材里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词的含义。
委而去,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作者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②和③段在论证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④段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突出了“得道”的重要。
D.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战胜强者的治国方针和策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晋之读书法
(清)陈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①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②数千言。初若可喜,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 ③,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①陈晋之:人名。 ②诵:背诵,这里是读的意思。③癖:毛病。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岁()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
短文中,作者是用什么事例来证明“陈晋之为得法”的?请用自己的话来概述。
你从本文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
选出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A.于是入朝威王 / 公输盘
B.虽言,无可进者 / 几先走
C.吾妻之我者 / 徐公不若君之
D.孰视 / 公与乘,战于长勺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齐王下纳谏令后, 群臣吏民积极提意见,体现纳谏效果显著的语句是:“”;齐国最后取得“”的成就。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三段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弊”指齐王受到“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纳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论语》十则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
⑤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解释划线的词
①温而知新()②择其善者而之()
知也()④恕乎()
翻译句子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的“朋”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不亦乐乎”?
青少年正处于求学阶段,正需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试选取课文中与学习有关的一则,谈谈它对你学习的指导。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桓南郡公玄好猎,每田狩,车骑甚盛,或行陈不整,麇兔腾逸,参佐无不被系束。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常自带绛绵绳,箸①腰中。玄问此何,答曰:“公猎,好缚人士,会当被缚,手不能堪芒②也。”玄无语,,自此小差③。
【注】①箸:穿着,附着;②芒:(麻绳上的)芒刺;③小差(chài):略好一些。
解释上文中的加线词
(1)( )(2)去( )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行走路线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B.如果行走路线不整齐,獐兔奔腾跳跃,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C.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跳跃逃走,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D.如果军队行列不整齐,獐兔奔腾跳跃,部下没有不被捆绑的。

桓道恭“常自带绛绵绳”的原因是。(用原文语句回答)
从文中看,桓道恭是一个的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