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是明代经贸示意图(局部)。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帮都分布于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长江中下游农业生产水平总体较高
③海禁阻断了明代海外贸易路线
④主要外贸港口所在省份都有商帮
A. |
①③ |
B. |
②④ |
C. |
①④ |
D. |
②③ |
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重战争危险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
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
D.正确反映了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 |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下列事件促进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有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②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召开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提出④“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2007年12月底,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问中国期间,特意去山东曲阜参观,并作了以下题词。这一题词的深刻寓意是:
A.中日两国文化同根同源 |
B.日本人民特别崇拜中华文明 |
C.中国的儒家文化在今天仍然是维系中日关系的基础 |
D.中日两国人民要继承友好交流传统,促进两国关系的新发展 |
2007年6月,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开平碉楼主要由近代旅美、旅加华侨兴建。据统计,1921年至1931年开平共建碉楼940座,占总数的51.2%,而1932至1942年,开平只建碉楼114座,占总数的6%。1932至1942年碉楼兴建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日本对华侵略的不断加深②欧美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封锁
⑧西方国家经济萧条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衰退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