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理 财[](节选)

王愿坚

访问胡行长,是为了给一篇革命回忆录补充材料。

红军主力长征了,一支不满200人的红色游击队,被敌人重兵围困在南方一片苦寒的山区里。他们餐风饮露、茹苦含辛地坚持着,从1934年到1937年,整整3年。胡行长就是当年那支游击队的供给部长、现在省人民银行的行长。我找到了他的家。这是一所平常的四合院,北房门口的向阳地里,有两个人在忙着。右窗下是个老头,正往一排花盆里浇水。盆里栽着些花不像花、菜不像菜的秧子。左窗前的一位,蹲在那里做煤球,做得那么专心,直到我走到他面前才发觉。

听我打听胡行长,他放下煤球,揩着手站起身,“叫我老胡吧。”他笑着说,一双眼睛清亮,炯炯有神。

“噢——,要抖落老账哩!”看了介绍信,老胡哈哈笑着,显然是个开朗爽快的人。他给我介绍了旁边的老李:李老根,做过地下党交通站长,游击战时,对于支持山上的斗争出过好大力。十几年没见了,这次他路过这,顺便把老胡三番五次要的东西带了来。

老李笑着和我握了握手,转身从屋里出来,手里攥着个钉着大红五角星的挎包,说道:“老胡这个人真是一个钱捏得出水来!”他打开挎包,掏出一个账本,冲着老胡一扬,板起面孔说:“咱俩还有银钱官司哩!你看,白纸黑字,”他揭开账本,找出一行,用手指戳着念下去,“‘4月8日,老根购粮,支洋980;吃饭打尖,铜元6枚。’6天只给6个铜子。6个!他要把我的喉咙捏断哩!”说罢,他抹了抹胡子,开心地笑了。

账本纸页发了黄,麻布面子也磨损不堪了。里面,一笔笔账目,日清月结,很是清楚。重见旧物,老胡露出激动的神色,“一点也不错,那时,敌人向山区反复开展了‘搜剿’。粮源断了,唯一的办法就是:勒紧裤带子,熬!究竟该勒多紧?我夜里想到天明。”

老胡拿着账本边念边说:

“‘17日,发出米24斤半’——每人减成2两。‘18日,发出米12斤4两’——每人只1两米,煮成饭还不够一口吃的。看着那一翘一翘的秤杆,眼眶子又酸又涩,我把秤杆一扔就去找政委了。

“政委正把洗净的野菜,一把把往清水里扔。我眼泪呼地涌出来了,说:‘政委,这米实在发不下去了。’

“政委头都没抬,厉声说:‘先把眼泪擦干!’沉默了好一会儿,他又说,‘发不下去就不发!前边还不知道有什么风风雨雨等着我们呢!咱们跟吃苦受罪没交情,可是它来了,咱也不躲躲闪闪。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肚子里的东西少了脑子里的东西——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可就越来越多了。’说到这,政委哈哈大笑。这回轮着他揩眼泪啦!……这番话着实使我开窍。”

老李这会说:“发2两粮时,有人已经光吃野菜了......”老胡忽然想起了什么,“对了,有实物为证。这次特地托老季找了几种带来。”

这时,我才知道盆里栽的不是什么奇花异草。“这叫苦麻菜,可以像牛吃草一样生吞活嚼。这叫苦栽,上好的猪草。那是野芹菜……栽起来,偶尔吃一点,它能教你看得远,想得透,学会对待富裕和贫困!”说着,老胡抱出一大把菜叶子,“这点栽不了的残余,咱们消灭它。承晔,来,拿去让妈妈洗洗!”

屋里跑出一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接过菜叶子跑走了。

望着那蓬在红领巾旁微微颤动着的翠绿的野菜叶子,我心头热乎乎的。

当我怀着一种感激和激动的感情,喝着那碗苦涩的野菜汤时,我已经忘掉了到这里是为了采访,倒像跟他俩一道坐到那浓密的山林里了。

(有删改)

[注]《理财》讲述了胡行长等人在革命和建设时期节省开支、求存图强的故事,节选的这一部分与“账本”有关。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讲述的革命往事发生在1934-1937年南方红军游击战争时期

B.

老李戳着账本强调6个铜子,表明他一直记恨着老胡当年的行为。

C.

第二次写盆栽,列数野菜名,有助于读者捕捉人物性格的闪光点。

D.

结尾部分“我”“心头热乎乎的”,是因为感受到革命精神在延续。

(2)主人公老胡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3)政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请结合下面这句话简要分析。

眼下,你觉得你很穷;可是照我看,你很富,你给全体同志吃了一副补药呢!

(4)小说中“账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本文与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都以回忆往事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请运用你的学习经验,尝试从情节安排或主题表达方面,简要分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消逝的“放学路上”
王开岭
①“小呀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说我懒呀,没有学问我无脸见爹娘。”三十年前的儿歌倏然苏醒,在我经过一所小学的时候。下午四点半,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②开闸了,小人儿鱼贯而出,大人们蜂拥而上。一瞬间,无数的昵称像蝉鸣般绽放,在空中结成一团热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只能用“失物招领”来形容。
③就在这时,那首歌突然跃出了记忆,一字不差。
④我觉得像被什么拍了下肩,它就在耳畔奏响了。
⑤这首叫《读书郎》的儿歌,陪伴了我整个童年和红领巾季节。那会儿,它几乎是我每天上学路上的喉咙伴奏,或叫脑海音乐罢。偏爱有个理由:它不像其他歌那么“正”,念书不是为“四个现代化”或“革命接班人”,而是“先生”和“爹娘”……我觉得新鲜,莫名的亲切。哼唱时,我觉得自己就是歌里的小儿郎。甚至想,要是老师变成“先生”该多好啊。好在哪儿,不知道。
⑥那个黄昏,当它突然奏响时,我感觉后背爬上了一只书包,情不自禁,竟有股蹦蹦跳跳的念头……
⑦从前,上学或放学路上的孩子,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
⑧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
⑨回头想,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
⑩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一个孩子独闯世界的第一步,乃其精神发育的露天课堂、人生历练的风雨操场……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拾金不昧”“助人为乐”“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炉灶、卖冰糖葫芦的吆喝、爆米花的香味、弹棉弓的铮铮响,还有谁家出墙的杏子最甜、谁家树上新筑了鸟窝……都会在某一时分与我发生联系。
⑪对成长来说,这是最肥沃的土壤。
⑫很难想象,若抽掉“放学路上”这个页码,童年还剩下什么呢?
⑬于我而言,啥都没有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
⑭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
⑮他们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直接运回了家,像贵重行李。
⑯我暗暗为自己的童年庆幸。如果说我们那一代尚可叫作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则是()童年、()童年、()童年了。
⑰面对现代街区、路途和现实的社会环境,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轻易交出去了,不允许童年有任何闪失。
⑱就像风筝,从天空撤下,把绳剪掉,挂在墙上。
⑲再不用担心被风吹跑,被树刮住了。翅膀,就此成为传说和纪念。
⑳或许,你再也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21一群像风筝一样在街上晃荡的孩子。
22我终于想起来了,《读书郎》的词、曲,作者乃同一人。
23宋扬,湖北人。此歌生于1944年。
读完全文,你感觉标题中的“放学路上”具体指什么?它为何会消逝?


赏析第⑩段的划线句。


结合全文内容,根据你的理解,在第⑯段的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童年、()童年、()童年
本文以歌曲《读书郎》开始,又以《读书郎》结束,结尾处,更是意味深长地说“此歌于1944”而不是“于1944”,你是如何理解的?

韩剧告诉我们怎样读书
①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热播后,不仅“炸鸡和啤酒”成为流行生活方式,就连剧中出现的图书也成了观众的枕边书,男主角书房中常常阅读的《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在一些城市的书店中便遭读者抢购。
②《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出自美国作家凯特·迪卡米洛,讲述了一只名叫爱德华·图雷恩的瓷兔子的故事,告诉读者即使是一颗极易破碎的心也可以失去爱、学会爱而又重新得到爱。据武汉一家书店负责人介绍,《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已经脱销多日,这本很文艺的书一直受冷落,没想到却被一部韩剧带动销售,现在正等待出版社发货。有的大学生说:“韩剧的推荐让我关注这本书,剧中的情节将书包装得很吸引人,很唯美。”出版界人士纷纷感慨:原来偶像剧也能引领阅读!
③的确,仔细盘点近年流行的韩剧,我们会发现隐匿其间的阅读情节到处可见,图书馆、书店场景经常出现,韩剧里男女主人公独处消遣的时候在看书,等人的时候看书,无聊的时候看书,不想被打扰时戴着耳机看书,因为感情问题翻开书而若有所思,情侣最温馨的画面是一个枕着另一个的腿看书……这样的剧中情景,不仅构成了主人公生活和现实的背景,也为剧中人物产生美好的爱情营造了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韩剧中的这一阅读现象,让网友观众发帖感慨:韩剧中男人心情不好就看书,国产电视剧男人心情不好就抽烟……
④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我们国产剧中阅读场景很少,这与我国现在进入消费经济时代有关。读书的人比以前少了,电视剧的导演、编剧为盲目迎合观众,就只能安排剧中人物购物、娱乐、消费。因此,为加强审美和教育的意义,专家呼吁国产电视剧应多些读书场景,少些抽烟镜头。
⑤这样的阅读的话题,由一部时尚电视剧引发,从而思考阅读之于我们的精神和生活的重要和美好,这的确令人感慨。这说明,电视流行文化,不仅制造文化消费的时尚,而且还制造文化的时尚,读书的时尚。
(原文有删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电视剧其实也有很多读书的场景,1990年电视剧《围城》热播时,很多人都去买这本书,而如今的国产剧中则“阅读场景很少”,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天坑”是如何形成的
2014年5月31日,濒临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国家危地马拉发生了一桩骇人听闻的怪事:其首都危地马拉城出现一个巨大的深坑,深度达到60米!有目击者称当时一幢3层建筑坠入坑中,造成至少1人死亡。
2008年3月25日凌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五阁村突然出现3个形状大小不等的巨型塌陷坑,呈直线展开,目击者称这些塌陷坑足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此后,类似事件不断出现,在附近又出现多个大大小小类似的塌陷坑,共计11个。
2010年3月以来,广西省东兰县武篆镇那论村的稻田中多处泥土下陷,出现大大小小十多个新坑,加上前几年已经出现的,总共超过30个。不过这些坑规模不大,小的直径1米,大的有6米,深度最大的为6米。因不解其因,人们习惯称之为“天坑”。
想起这可怕的一幕幕,我们会忍不住去思考:谁,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
至于“天坑”的说法,有时候是不正确的。当人们发现了地面无缘无故出现一个大坑时,因不解其因便称其为“天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国从事洞穴科学研究的著名专家朱学稳指出,“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此外,从观赏方面来说,是否壮观、雄奇、险峻,而且具备生物多样性等综合属性,也往往被认为是鉴别天坑与一般漏斗、洼地或竖井的重要标志。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天坑”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坑。有时候可能是因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地面沉降或地面塌陷,有时候是人工采矿活动将地下掏空诱发的地表塌陷,也有的是因为曾经开挖过地面而在回填时未填实,当流水渗入地下时带走泥沙,结果导致上部土体陷落。而此次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很可能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那么,真正巨大的“天坑”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就要说到“喀斯特”一词,这词源于欧洲南斯拉夫境内的石灰岩高原,该地名为喀斯特,那里岩溶地貌发育得比较典型,于是,人们便用“喀斯特”一词来代表岩溶地貌。在自然界中,石灰岩、大理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最容易发生岩溶现象,即构成这类岩石成分的碳酸钙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溶解为钙离子和重碳酸根离子而被水带走。因此,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在岩溶作用强烈的地方,长年累月的发展,地下形成的空洞一旦造成顶部岩层坍塌,便会在地表形成坑的形状,若规模和形状达到一定程度,便可称为“天坑”。所以说,天坑就是发育成熟的一种喀斯特地貌。
当这种地质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能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即为“天灾”。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倘若人们能够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还能成为风景优美、魅力无穷的旅游胜地,吸引大批学者和“探洞”爱好者前往探险,寻找大自然的神秘和美丽。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喜欢探秘的朋友一定要在当地导游或向导的指引下前往,千万不要独自行动,毕竟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前三段文字写到可怕的“怪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下列表述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天坑”是指宽度和深度不小于100米的塌陷漏斗,并由直立的周壁构成陡峭的剖面。
B.危地马拉城的巨大塌陷坑是由于热带风暴“阿加莎”带来的持续暴雨和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完善所致。
C.碳酸盐类岩石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与气候条件下,并在诸如流水浸蚀和沉积、重力崩塌等各种机械作用下,易于产生大小不一的空洞和各种形态的岩溶地形。
D.天坑这种地质现象,如果发生在无人居住区,则一般不具有危害性。

根据文章内容,请简述真正“天坑”形成的主要原因
怎样来科学防御人为的假“天坑”的出现?请结合文意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花园
汪曾祺
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的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的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的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那是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呐!”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一面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叽叽喳喳的做巢了,就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
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需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的想着甚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腊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磁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伺我的女佣人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花园里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伶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旧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离去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园内房屋而拆掉了。那时我认识花名极少,只记得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害怕起来,急急走回去。
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的开张了,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甚么不好呢。
小时候胆小害怕,黑的,树影风声,令人却步。而且相信园里有个“白胡子老头子”,一个土地花神,晚上会出来,在那个土山后面,花树下,冉冉的转圈子,见人也不避让。
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发生在花园中的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
句子赏析。
⑴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的空隙脱走。
⑵父亲一面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文章结尾写到了“我”与父亲交流的情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说说你从汪曾祺的《花园》的描写中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写你的感想。

现代文阅读
轻点关门
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们终于搬进了新居。送走了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我与妻子便重重地躺在沙发上休息。忽然,门铃响了。咦,这么晚了还有客人?忙起身开门,门外站着两位不相识的儒雅的中年男女,看上去是一对夫妻。在疑惑中,那男子介绍他们是一楼的住户,姓李,特地上来向我们祝贺乔迁之喜。哦,原来是邻居啊!赶紧往屋里让。
②李先生连忙摆手:“不麻烦了,不麻烦了,还有一件事情要请你们帮忙。”我说:“千万别客气,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③我沉吟了片刻:“当然没问题,只是怕有时候急了便会顾不上。既然你父亲受不了惊吓,为什么还要住在一楼?”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父亲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有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④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发现我们的单元门与别的单元门的确不太一样,大伙儿开关铁防盗门时,都是轻手轻脚的,绝没有其他单元时不时“咣当”一声巨响,一问,果然都是受李先生所托。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李先生夫妇又摁响了我们家的门铃,一见到我们,二话没说,先给我与妻子深深地鞠了个躬,半晌,头也没抬起来。
⑤我急忙扶起询问。李先生的眼睛红肿,原来昨天晚上,李老先生在医院病故了。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非常感谢大家这些年对于自己的照顾,麻烦各位了,要儿子见到年纪大的邻居叩个头,年纪轻的,鞠一躬,以表示自己对大家的A(感恩、感谢、感激)。我用眼睛偷偷一扫,果然在李先生笔挺裤子的膝盖处有两块灰迹,想必是叩头叩的。
⑥送走了李先生夫妇,我不禁B(感叹、感慨、感激):“轻点关门只是举手之劳,居然换来了别人如此大的感激,真是想不到,也担不起啊。”我想:生活就是这样,
第⑤、⑥段横线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是AB
李先生夫妇两次来“我”家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答:①第一次:
②第二次:
李先生的儒雅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文章第③段中“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 的原因是什么?
把第⑥段画线处应填写的揭示文章中心的话写在下面。
答:生活就是这样,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