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记住你的名字

①刚走进车棚,又听见高处纸箱里的那只野猫发出一阵低吼,充满了敌意。它盘踞在此很久了,我很担心哪天它会突然从高处跳下来抓伤女儿皮皮。

②进屋后,我和我妈说到此事,皮皮从书房里探出头来:“妈,召开家庭会议吧!”

③皮皮、我、我妈围坐拢来,“我先说。很简单,这事是外婆的囤积癖造成的,纸箱一个又一个,摞得高高的,猫当然会来做窝。想解决的话,扔了箱子就行。”皮皮抢先发言。

④我却有些犹豫:“天冷了,大猫挺可怜,但我又没法让它有产权意识,明白这车棚是我们家买的。”

⑤皮皮望着我:“要么它流落街头,要么你承受恐惧,只能二选一。”

⑥我妈和皮皮商量:“这样吧,我们把箱子开口换个方向,背面对车棚内部,开口对通风口,上层空间归它,下方归我们。你觉得可以吗?”

⑦皮皮对外婆竖起大拇指:“圆满解决,散会。”

⑧我们的家庭氛围一向如此。我妈看着皮皮的背影,眼里满是欣赏,对我说:“你看这丫头忙的,啥事都要管一管象极了你。十几岁的时候,你也很有主见,所以妈妈就事事和你商量。”是的,我妈没有什么高学历,但她本能地懂得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哪怕是对孩子。

⑨对孩子的角色设定,是能起到鼓励或打击作用的:你把孩子当大人,在这种角色的积极暗示下,她就会越来越成熟;你把孩子低矮化、幼稚化,总是以经验垫高的智力优超感去不倦教诲,总是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去强势管控,孩子的自我,就会被不断地侵蚀、瓦解,最后被彻底摧毁。一个失去自我的人,就像死掉根系的树一样……这世界上有种怕的隐形伤害,就是“大树底下不长草”。

⑩专为家长所用的“教育”这个词,实在是有点自恃,多时候大人是比不上孩子的。皮皮小时候去爷爷家玩,大人们放着电视聊着天。过了好久,叔叔才发现电视里播放的是大人们看的新闻节目,于是赶紧让皮皮调台看动画片。拿遥控器,她做的第一件事是降音,怕打扰大人聊天。在高上使用平板电脑时,她也是马上戴耳机,免得噪音扰人……这类事太微末了,也太多了。但细想起来,我总会微微地感动。

⑪有段时间,皮皮和老师、同学的相处陷入了困境,很痛苦。很久以后,她才无意中提起,我心痛不已,问她怎么不早告诉我。她却说:“我不想你难过。你又能怎么办?无非多个伤心的人而已,没必要,我自己能处理……”那么小的孩子,一点点消化掉伤心,控制着情绪不流露,慢慢想出办法改善处境,单枪匹马地应对着这个世界给她的“痛”。念及这些,我又心疼,又钦佩。

⑫随着她的“自我”逐日发育成熟,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我和皮皮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平等地相爱,而不是一个主人在照顾软萌的小宠物,也不是一个智者在完成他的教学作品,更不是一个“狱警”在监管“囚犯”,大家开心地做着期友。

⑬皮皮曾对我描述参加长跑时的感受:“跑得快的人聚在一个方队,慢的是另外一个方队,我落在中间。身边无人,虽然感到有些孤单,但是远离方队的裹扶,却获得了一份自在,可以尽情地思考。能独立思考,心里非常快乐。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我懂,我当然懂!我突然为她的成长深深地感动,仿佛大洋深处独自穿行的鲸鱼,突然发现;那冰冷触肤又无比清旷的成味空气啊,另外一个生命,也呼吸到了,明白了。

⑭我希望她成为眉目清晰的一个人,而不是个体面目模糊的一类人;从小被外部环境压制成型,个人思考溶解在群体意识中,流水线批量生产,挤名校、名企,奔向成功人士,最后连找的伴侣都是统一的类型——在差不多的条件范围内,这个人也可以是别人,只要吻合供求平衡点就行。

⑮人,应该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个有自己名字的人。

⑯爱,也是这一个人去爱另外一个人。作为她的朋友,我能够做的,不过就是反复提醒记住你的名字!

(1)根据①~⑧段内容,说说皮皮的哪些特点让外婆“眼里满是欣赏”。

(2)第⑨段中的“大树底下不长草”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3)根据第⑩⑪段内容,简要概括“我可以越来越多地把她还给她自己”的原因。

(4)全文看,文章标题“记住你的名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记住你的名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幽径悲剧》选段,完成小题。
①茫茫燕园中,只剩下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的鲁殿灵光。每天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这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不久就会微笑不下去,连痛哭也没有地方了。
③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根据选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燕园幽径发生了怎样的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第②段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划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第③段中写道“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会成为伟人”,结合选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16分)
满架秋风扁豆花
丁立梅
①说不清是从哪天起,我回家,都要从一架扁豆花下过。
②扁豆栽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
③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舞蹁跹。欢天喜地。
④花落,结荚,扁豆成形。四岁的侄儿,说出的话最是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抬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想着若把它切碎了,清炒一下,和着大米饭蒸,清香会浸到每粒大米的骨头里——这是我小时的记忆。乡村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院墙边,随便捋上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放点味精,再拌点蒜泥,滴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
⑤这里的扁豆,却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然生长,花开花落。
⑥也终于见到扁豆的主人,一整洁干练的老妇人。下午四点钟左右的光景,太阳跑到楼那边去了,她家小院前,留一片阴。扁豆花却明媚着,天空也明媚着。她坐在院前的扁豆花旁,膝上摊一本书,她用手指点着书,一行一行读,朗朗有声。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⑦此后常见到老妇人,都是那个姿势,在扁豆花旁,认真地在读一页书。视力不好了,她读得极慢。人生至此,终于可以停泊在一架扁豆花旁,与时光握手言欢,从容地过了。暗暗想,真人总是不露相的,这老妇人,说不定也是一高人呢。像郑板桥,曾流落到苏北小镇安丰,居住在大悲庵里,春吃瓢儿菜,秋吃扁豆。人见着,不过一乡间普通农人,谁知他满腹诗才?秋风渐凉,他在他居住的厢房门板上,手书浅刻了一副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
⑧大自然的美,是永恒的。清学者查学礼也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秋至,不关紧的,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生命不息。
作者笔下的扁豆花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赏析第③段文中画线句:无数的蝶翅,在秋风里翩然舞蹈,欢天喜地。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我看一眼扁豆花,看一眼她,觉得他们是浑然一体的。
文章引用郑板桥拟写的对联“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有什么作用?
通读全文,结合文章主旨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读了本文之后获得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品味瑕疵
①我国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谚语,英谚也有“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之说。由此看来,任何事物都有缺点,都有瑕疵。如何对待这些瑕疵,却因人而异:有些人斤斤计较,换得的是不满和不快乐,而有些人却学会品味瑕疵,从而收获了很多。
②瑕疵铸就了别样的美。最美女神维纳斯,成就其美的,不是无瑕绝伦的美貌,不是艺术家高超的技艺,而是一双无法修复的手臂。两只残缺的手臂,却激发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力,从而成就了一种撼人心魄的艺术美。月缺是瑕疵,但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那一弯如钩的月,却把李煜的国破家亡之恨、孤独寂寞之情渲染得如此传神,从而写出了深深触动我们内心的凄清之美。正是瑕疵,酝酿出这些别样的风景。
③瑕疵也能超过完美,创造奇迹。在美国有个叫拉里恩的玩具商人开办了一家玩具娃娃公司,设计了一个可爱的娃娃名为Bratz,却总是无法超越完美的经典——诞生于1959年的芭比。当他为此苦恼时,他那只有7岁的孩子不小心把几滴墨水溅到娃娃脸上,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对这个脸上有瑕疵的娃娃,孩子反而更喜欢了。“你不觉得他跟我很像吗?看他那一脸的雀斑,很可爱!”他的孩子指着娃娃脸上的污渍说。拉里恩得到启发,大胆地设计了有五位成员的娃娃组合,最主要的是她们脸上都有一些雀斑,这就是如今的Bratz。经过十年的发展,拉里恩用持续市场销量说明了Bratz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玩具娃娃。美国《时代》杂志这样评价说:“拉里恩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用瑕疵超越了完美的经典!”
④品味瑕疵,能战胜挫折,获得更大成功。司马迁身受大刑之辱,成为了他人生中抹不去的瑕疵,可他并没有因此消沉,却将此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奋笔疾书,夜以继日,终于完成了《史记》而声誉斐然。卓别林因为相貌丑陋而被很多工作拒绝,但在喜剧方面逐渐显露出了他的优秀之处,从此,一位著名喜剧大师诞生了。正是他的瑕疵成就了他的事业。然而也有一些人却不是这样,比如一些运动员在自己事业上升时期,为了有个完美的结局,想方设法回避该有的挑战,早早结束运动生涯,失去了获得更大成功的机会。因此,有时瑕疵虽然使我们的人生不完美,却激发出更大的能量,绽放出更美丽的花朵。
⑤尼采说:“追求完美是正常而有缺憾的人性。”允许瑕疵的存在,是人生淡然的大智慧。学会品味瑕疵,才能感受到不完美的完美,才能创造奇迹,才会收获更大的成功。
阅读全文,请你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文章第一段引用的两句谚语有什么作用?
文章第三段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证思路。
我们生活当中也会有 “瑕疵”,你肯定有感受。请你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阿里山纪行》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静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②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它真像一条条绿地毯,紧紧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
③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树干都是湿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虽是盛夏亭午时分,正是骄阳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我们的身上也分明有点薄湿。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第①段运用了“明镜”和“水墨画”两个比喻,说说这两个比喻的表达效果。(2分 )
第①段描绘的阿里山林区有什么特点,用一个双音节词来加以概括:
作者写“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对表现以上特点有何作用?
品读文章,根据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
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比较下面句子在语言运用和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A、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B、这是浓阴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万树,离开了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划横线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语言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菊事
丁立梅
①去年冬天,我把一盆开过花的菊,随手丢弃在屋旁,连同装它的瓦盆。
②屋旁有巴掌大的空地,没人理它,它便自作主张地在里面长婆婆纳,长狗尾巴草,长车前子,长蒲公英,还长荠菜。我挑过一回荠菜,满像那回事的,把一份野趣挑进篮子里。后来,这一小撮荠菜,被我切碎了,烙进糯米饼里。饼烙得点点金黄,配了糯米的糯白,配了荠菜的嫩绿,不用吃,光看看,就很享受了。咬一口,鲜透牙。很是感动了一回,有泥土的地方,总会生长着我的故乡。
③现在,这块地里,多出一大丛的菊来。是被我丢弃的那一盆。谁想到呢,它的花萎了,叶萎了,心竟是活的。它搂着这颗心,落地生根,不声不响地,勤勤勉勉地生长。最终,它不单自己活了下来,还子孙满堂的样子,——去冬不过一小瓦盆的花,今秋已繁衍成一大丛了。它让我想到柳暗花明,想到天无绝人之路,想到苦尽甘来,只要心没有死,总有出头之日的。
④风一场,雨一场,秋季翻过,已是冬了,它还没开够,朵朵灿烂。满世界的萧条,唯它,一簇新亮,是李商隐诗里的“融融冶冶黄”,是童年乡下屋檐下的那抹明黄,打老远就看得见。路过的人,有的站着远远瞅。有的看不过瘾,走近了细细瞧。一律的惊叹,好漂亮的花!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一瓣金黄,再一瓣,还是金黄。如历尽世事的女子,参透人生无常,倒让自己有了一份坚守,那就是,守住自己,守住心。所以,冷落也好,繁华亦罢,它都能安然相待,不急不躁。
⑤孤寡老人程爹,在小区的小径旁长菊。小径旁的空地,原是狭长的一小块,小区人家装修房子,把一些碎砖碎玻璃倒在里面。路过的人都小心不去碰触,以免被玻璃划伤了。连调皮的小猫,也绕着那块地走。老人清理掉碎砖碎玻璃,在里面长青菜和菊。几棵青菜,几朵菊花。再几棵青菜,几朵菊花。绿配紫,绿配红,绿配白,绿配黄,小块的地,让人看过去,竟有花园般的感觉。
⑥这些天,老人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围着他的菊在转。我上班时看见他,下班时还看见他,背着双手,很有成就感地在小径上漫步,来来回回。一旁,他的菊,如同被惯坏的孩子,正满地打着滚,撒泼似的,把些紫的、红的、白的、黄的颜色,泼洒得四处飞溅。哪一朵,都是硕大丰腴的,都上得了美人头。
⑦天冷,菊越发的艳丽,直艳到人的心里去。小区的人,每日里行色匆匆,虽是久住,彼此却毫不关己地陌生着。而今,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话搭话地闲聊几句,说着花真好看之类的。或者不聊,仅仅站着,看一眼菊,相互笑笑,自有一份亲切,入了心头。再遇见,便是老相识了。清寒疏离的日子,因菊,变得脉脉温情。(选自《扬子晚报》)
本文围绕着菊写了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结合语境,谈谈你对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因为这些菊,一个个舒缓了脚步,脸上僵硬的线条,渐渐柔软起来。


⑵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妙处。
它倒是沉得住气,面对众人的赞赏,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地,只管把好颜色往外掏。


文章第②段写屋旁巴掌大的空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通读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作者笔下的菊给了你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