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门道
张凡
①“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让人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但读书也有门道,若能得其法,方不致“入宝山而空返”。
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多读书、读好书,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挤”和“钻”,就是读书的重要方法。
③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到一社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令社区干部顾荣根深感钦佩。“习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能有时间学习?”当得知习近平同志无论是在办公室还是调研途中,无论是夜宿农家还是出访期间,一有空就会捧起书本,翻阅材料,顾荣根大受触动。他拿出之前争当技术骨干的那股子钻劲学理论,两个多月后习近平同志再次来社区召开座谈会时,顾荣根第一个发言谈体会。
④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一些人感叹“没有时间读书”,一些人习惯于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对大部头、经典著作等望而却步。我国古人把读书称为“攻书”,蕴含的正是“钻深研透”的方法。毛泽东同志曾生动比喻:“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地‘钻’进去……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读书需要付出辛劳,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利用好点滴时间,拿出“攻书到底”的劲头,坚持不懈、悉心钻研,读懂弄通吃透,才能让书本知识真正为我所有。
⑤善读书,要把握“薄”与“厚”的关系。1985年冬天,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结识了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的张宏樑。一见面,便同他讨论起《资本论》课程的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研读体会:“要反复读,用心读,要把马克思主义原著‘厚的读薄,薄的读厚’。”
⑥把书“读厚”,就是要涉猎与书籍内容相关的各种知识,由点到面,向广处延展;把书“读薄”,就是要不断过滤、不断凝练,领悟要义精华,实现去粗取精。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与深度。就像树根一样,既向地心深扎,也向四周土壤蔓延,这棵树才能蓬勃生长、枝繁叶茂。
⑦善读书,还要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冯其庸先生在读《史记》时,对项羽乌江自刎的情节存疑,于是他几次去安徽定远、乌江实地考察,写出了《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读《三藏法师传》时,对玄奘归国的路径存疑,于是他76岁再登高原,成功找到玄奘取经东归的入境处。
⑧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是证之于实践,给书本上的知识“挤挤水”,得到知识“干货”,实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是用之于实践,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在实践中有所创造,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目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本文是围绕什么话题来进行论述的?
(2)第⑥段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不断增加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3)第⑦段举冯其庸先生读书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4)如何才能做到“读书与实践的结合”?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真爱“找”事
父亲是个农民,在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平日无事,总爱“找”事。
父亲啊,你真闲啊!
那次,本来艳阳高照,突然不知老天被谁惹怒了,哭得汪洋恣意。父亲从床上崛起,说:“妮儿,赶紧跟爸收一下芝麻。”雨未免太猛了吧,刚出屋门,衣服就湿透了。哎,父亲呢?只见他飞也似地向东边跑去。一会儿,他回来了。“二宝家的羊拴在沟边,我给他牵回家了。”晚上,二宝流着眼泪来到我家。“叔,谢谢您呀!今年孩子的学费就靠这几只羊……”父亲脸一红,忙说:“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两人相视而笑,二宝满脸写着感动。
村里那条路,遇到雨,摇身便成了“水泥路”。为此,村民们整日抱怨。父亲没事时就骑着他那辆破三轮,到村外工厂里拉废砖铺路。三个月后,路终于摆脱了“水泥”的命运。走在路上,心里一阵惬意,时常听到村民们对父亲的称赞。父亲,真伟大!
由于村里贫困,很多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一家又一家的老人与儿童。今年春季,王奶奶正在地里干活,突然昏倒在地。父亲扔下锄头,赶紧背起王奶奶跑往医院。医生说:“她心脏病犯了,要是晚一点儿命就没了。”父亲陪王奶奶老半天,直到王奶奶不需人照顾。天快黑时回到家,妈妈一阵数落:“你这人啊,自己活没干完,天天‘找’事,没完没了,真是个‘雷锋’呀!”父亲笑笑,并未言语。
前几天,麦田披上一层金色的婚纱。一会儿随风舞动着充实与喜悦,一会儿齐刷刷地挺着胸膛,与太阳对峙。忙了大半天,这块地终于收拾干净。母亲累得气喘吁吁,想回家凉快凉快。过了好一会儿,却不见父亲的身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父亲正帮邻居装麦呢!母亲又气又笑地说:“这个老好人啊,真拿他没办法!”
父亲一生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没干出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更没有什么传奇故事,他就是喜欢帮人家做些什么,在父亲眼里:“举手之劳的事,一个字——做!”
书上说:“劳动着的人与爱奉献的人才是幸福的。”原来,父亲,您挺幸福的。
父亲,就是爱“找”事。我爱爱“找”事的父亲。请概括出文中爱“找”事的父亲“找”了哪些事?
品味第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
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理解标题的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敲门
孙道荣
(1)“咚,咚咚,咚——”走进楼梯口,他习惯性地走到101室的门前,敲门。敲门的节奏,也是他和她早就约好了的,“咚,咚咚,咚——”永远固定的节拍。只要听见这个节奏的敲门声,她就知道是他,这样她就不用急着来开门,以免有个闪失。过一会儿,门轻轻打开了,露出一张沧桑的脸来。隔着门,他对她笑笑:今天好吗?她也笑笑,露出几乎没了门牙的嘴巴,好,好着呢,上班累吧?我没事,赶紧早点回家去吧。看到她精神很好,确实没事,他才放心地上楼,回家。他的家在四棱。
(2)这是他每天的功课。
(3)他和她,不是母子,也不是亲戚,只是普通的邻居。考虑到她年龄大了,又是一个独居老人,社区就近安排个邻居帮忙照应照应她。也没有太多的事,就是每天记得去敲敲老人的门,看看她有没有需要帮忙的,万一有个什么意外,也好及时处置。之所以选择了他,除了他是个热心肠之外,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在一家公司上班,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能够准时回家,从来不在外面有什么应酬,这样才便于每天都能准时去敲敲老人的门。老人随时有可能出现意外,最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照顾。
(4)社区找到他,他欣然接受了。于是,每天下班回来的时候,他都会先去敲敲101室的门,把老人喊应了,才回自己的家。有时候,路上碰见放学的儿子,他会和儿子一起去敲老奶奶的门,他会让儿子敲,儿子已经学会了他敲门的方法,“咚,咚咚,咚——”不急不慢,不轻不重。门打开了,她看到他们父子,开心地笑了,摸摸儿子的脑袋,经常还会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花花绿绿的糖果来。这些糖果,都是老人远在海外的儿子邮寄回来的。
(5)老人的身体很硬朗,但也发生过几次小意外。有一次,他敲门的时候,她正好在卧室里接儿子打来的越洋电话,没听到他的敲门声。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身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放下电话,她才听见了敲门声,虽然敲门的节奏不对头,但她知道这是他回家的时间,一定是他,她几乎是一路小跑去开门,差点摔了一跤。幸亏只是虚惊一场。还有一次,中午,她累了,靠在沙发上养神,突然,响起了熟悉的敲门声:“咚,咚咚,咚——”老人兴奋地想,今天这孩子难道没上班,怎么这时候来敲门啊。喜颠颠打开了门,却是一张陌生的面孔,推销员。等傍晚的时候他来敲门,老人将这个趣事讲给他听,一老一少,笑得很开心。
(6)日子就这样慢慢地流逝。“咚,咚咚,咚——”每天黄昏,熟悉的节奏,就会在楼梯洞口响起。准时响起的敲门声,和紧接着“吱牙”打开的门轴声,让人感到宁静、安详。
(7)那天,因为一个突发情况,他带着老婆和孩子去了一个朋友家。黄昏的时候,他习惯性地想起了敲门这件事,看来今天是敲不成门了,因为走得急,他偏偏又忘记了带电话簿,记不得她家的电话,无法通知她。朋友安慰他,这么多年了,就这一次,应该不会这么巧,有什么事情。也只好这样想了。
(8)晚上十一点多,他们一家回家。在楼梯洞口,看着l01室的门,他犹豫了一下,要不要去敲敲门?太晚了,她一定已经休息了,明天一早再来敲门吧。
(9)他们刚回到家,自己家的门却突然响起来了,“咚,咚咚,咚——”熟悉的敲门声。他赶紧跑去打开门,果然是楼下的老太太。
(10)你们没事吧?她急切地问。傍晚,没看见孩子放学,也没看见你媳妇下班回家,你又没来敲门,我以为你们出什么事了,又没法联系你们,真是担心死我了。刚才我听见楼梯洞里的声音,就想着是不是你们回来了,所以赶紧又上来看看。看到你们没事,我就放心了。
(11)“又上来看看”,这么说,她已经跑上来几趟了?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他搀扶着她,将她送下楼。他答应她,今后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会准时去敲门。因为,那已经是他们共同的牵挂。文章第(2)段说“这是他每天的功课”,阅读全文,说说他每天的功课是什么。
结合具体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敲了几遍,没人开门,他惊出一声冷汗,连忙又重重地敲了几次,“咚咚,咚咚!”连一贯的节奏都忘了。(此句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情?)
(2)他的眼睛,忽然湿湿的。(“湿湿的”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文章多次写到敲门,请说一说文章结尾处写老太太敲门有何用意?(提示:可从文章结构、详略、中心等任意一个角度来说明)
文末“共同的牵挂”应如何理解?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与身边的人有着怎样的共同牵挂。
说明文阅读。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装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l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生产过程就有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米歇尔等人发现,不少塑料瓶在加工过程中会加入名为双酚A(BPA)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发育问题以及心脏病和糖尿病患病风险高有关联。专家对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忧,而一些国家已将该物质正式列为有毒物质。
④此外,荷兰研究者发现,瓶装矿泉水经常被细菌和真菌污染,污染的瓶装矿泉水对健康个体致病的危险可能有限,但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和婴儿,则有更高的感染危险。
⑤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主席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瓶就要消耗l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l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l 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摘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塑料瓶装水可能“不干净”的原因。
第①段划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下列句中加点词“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我国为什么要推行“限塑令”?
【链接材料】塑料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风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用塑料袋或者塑料瓶来装运各种物质。但是,很多塑料含有污染性的化学物质,而且,一般来说,一个塑料袋或者塑料瓶需要几十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够降解。此外,80%的塑料袋或塑料瓶是无法回收的。所以,限制塑料的使用成了人们一个共同的认识,我国也推行了“限塑令”。
阅读《说说“质疑读书法”》,完成后面小题。(共8分)
说说“质疑读书法”
孔宁
①《康熙字典》是我国古代解释文字的巨著,这是一部体例精密,考证严谨完备的书。但是,就是这样一部巨著,仍然被清代学者王夫之看出了问题。王夫之经过认真考证,指出该书有2588条失误之处。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一本好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纰漏。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大胆怀疑的精神,又要有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质疑读书法”。
②“质疑读书法”有助于开发思路。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从人的神经功能上看,疑点会促使大脑出现高度兴奋状态,随之产生一种“优势灶”,也就是探研反射,从而使精神高度集中,保证最佳的读书效果。在这种状态下读书,你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说,疑问是开启未知王国宝库大门的钥匙。
③利用“质疑读书法”,能打破知识旧框框的束缚,促进新的发明和创造。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采取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毛泽东经常告诫人们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目读书,要善于发现问题。他每看完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总能提出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他在大量的读书批语中,提出过许多新颖的见解和主张。在阅读过程中,毛泽东没有被某些条条框框所束缚,而是在质疑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成功。由此看来,质疑是读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方法,质疑能否定旧的传统观念,也能产生新的科学理论。
④“质疑读书法”,需要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质疑。法国哲学家阿伯拉尔说过:“由于怀疑,我们就验证,由于验证;我们就获得真理。”也就是说,把书本上的疑点带入实践中,从实践中再做出正确的判断。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对当时被奉为标准药典的《证类本草》产生了疑问。于是他用了27年时间,对该书和其他多种“本草”书中的中草药,详细分析,认真研究,逐条订正,对其中谬误和讹传的记载,进行了修改补订,最终写出了52卷医药巨著《本草纲目》。试想,如果李时珍在批阅明代以前的各种“药物”著作时,凡书皆信,师古不变,不进行质疑,不在实践中加以考证、修订、完善,能有鸿篇巨著《本草纲目》问世并造福于子孙万代吗?
⑤让我们在使用“质疑读书法”的时候,请记住培根的名言吧:“如果一个人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我们要用善疑好问这把钥匙,去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吧。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第③段画线的事实论据为什么能够证明本段的观点?
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过程。
阅读《摩天大楼的防风》,完成后面小题。(共7分)
摩天大楼的防风
①近年来,中国各地摩天大楼发展速度十分惊人。未来10年内,中国将以1318座的摩天大楼总数傲视全球。摩天大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文化韵味,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受到不少大城市的青睐,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比如防风方面的问题。
②摩天大楼的立面会受到风荷载(即风对工程结构所产生的压力)的作用,随着高度的增加,风荷载不断增大,摩天大楼的横向振幅也随之增大,这与长竹竿遇风一吹会摇摆的道理相同。距地面越高,风所受阻力越小,风速会越大,摇摆就会越明显。当地面风速为l0米/秒时,高空100米处风速可达22米/秒。
③为了解决大风引起的摇摆问题,有的摩天大楼会安装“风阻尼器”,如台北的101大厦,有世界最大且最重的“风阻尼器”,在88至92楼挂置一个重达660吨、直径5.5米的巨大钢球,像一颗秤锤稳镇中心,抵消或减缓风力所产生的摆动幅度。
④由于摩天大楼体型高大,风力不能透过大楼,必然会绕过大楼在它的周围形成较强的气流,因此摩天大楼将使周围的道路及低层建筑物所受风荷载加大,形成所谓的“高楼峡谷风”。这种“高楼峡谷风”使得大楼拐角处形成旋风,行人在经过大楼时会受到强风的冲击,也使街道上某些地方的风速特别大,影响到路人和行车的安全。
⑤目前,国内外已对这个问题做了研究,在建造摩天大楼之前,设计者会根据当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计算机模拟自然风力和风向进行试验,然后利用所得数据为摩天大楼的设计提供参考,尽量降低对街区行人和建筑物产生的影响。
⑥摩天大楼会产生风噪音,当地面徐徐轻风时,几十米高的大楼里却能听到呼啸风声。为什么摩天大楼内风声这么大呢?一方面摩天大楼很高风速很大,风声自然会大;另一方面与摩天大楼表面“风振效应”有关。简单地说,就是摩天大楼周围的风可以形成旋涡,与大楼产生摩擦,风力越大,摩擦声也就越大。因此,摩天大楼的风噪音污染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⑦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发挥智慧和创造力,很好地解决摩天大楼的防风问题,以促进摩天大楼的健康发展。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李冰对风力的实际感受与天气预报不符的原因。
【材料】
某日,北京的天气预报为:晴,最高气温22℃,北转南风3级。在北京市200米高的摩天大楼“京广中心”上班的李冰,在走近大楼的时候,险些被风吹倒。到达位于26层的办公室之后,李冰将窗户半开通风,呼呼作响的大风扑面而来,听起来很吓人,他甚至怀疑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是不是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