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
姥爷的小人书
①姥爷年过古稀,平生有个习惯就是收集用过的“破烂儿”,比如坏了的台灯、不会走的钟表、缺了腿的唐三彩、泛黄的稿纸、作废的粮票,还有现如今少有人看的小人书。这些奇怪的东西堆满了地下室,堆满了书房,堆满了姥爷家的每一个角落。
②“破烂儿”是姥姥对这些旧物的称呼,历经岁月的它们大多早已毫无用处,姥爷却总是一丝不苟地收拾起来。每当姥姥埋怨姥爷还留着这些东西时,姥爷总会笑笑,也不反驳,只是默默地把它们收拾到姥姥看不见的地方去。
③小时候有段时间,我和表姐都住在姥爷家里。姥姥常年受失眠之苦,因此每天都要午睡,不许我们打扰。那些安静的午后,藏满了姥爷“破烂儿”的书房就成了我们的乐园。为了安抚我们两个小鬼头,姥爷总会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捧出一个小纸箱,那里面是他多年积攒下来的小人书。
④纸箱打开,细细的灰尘飞出来,在阳光下旋转起舞,那些泛黄的、卷了页的小人书散发出一股略带霉味的油墨气息,惹得我直想打喷嚏。好动的表姐已不知跑去什么地方玩儿了,只留下我自己坐在床上,把姥爷的珍藏一本一本翻过……
⑤这些小人书都是20世纪特有的产物,是我妈和小姨她们小时候看过留下来的,《杨家将》《红岩》《武松打虎》……丰富多彩的世界就凝结在手掌大的书本里。那时的纸张质量不好,上面的图画和文字还有重影,但我仍然乐此不疲。每当这时,姥爷就噙着笑意坐在我身边,看着我读书的样子,并指着每一幅图为还不认字的我讲上面的故事。姥爷特别擅长讲故事,有时一本书要讲一两个小时。我认真专注地听着,一老一小偎在床边,压低了声音轻轻地笑,岁月静好,阳光洒满了我的心房。
⑥后来年纪渐长,我离开老家定居北京。学业繁重,我要看的书也无穷无尽,小人书渐渐淡出了我的生活。
⑦有一次偶然和妈妈聊起她小时候的事情,妈妈说,她六七岁的时候,最喜欢去街上的书摊租小人书看。市中心的百货商场门口,总有许多小人书摊,厚的两分钱看一本,薄的一分钱看一本。姥姥和姥爷去买东西,妈妈就抱着一只烤红薯坐在摊边,一本一本看过去,消磨一下午的时光。妈妈说:“你姥爷当年的梦想,就是退休后也摆一个小人书摊。可惜等他退休了,这个行业也消失了。”猛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小人书会成为姥爷那些陈年旧物的收藏中最特别的一种。
⑧记得上次回老家时,姥姥午休后我走进书房,发现姥爷正独自坐在窗前翻看他珍藏的小人书。被无花果树叶滤得澄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姥爷和他的小人书上。书页翻动间扬起细微的灰尘翩然起舞,一如我童年里的无数个午后。我走过去拿起一本小人书,翻开,久违的油墨气息扑面而来……姥爷微笑着看着我,老花镜后的眼眸饱含我未曾留意过的光芒。在我很小的时候,每每专心翻看着一本本小人书,姥爷也一定用这样温暖、柔和的目光看过我吧?
⑨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事物都渐行渐远,甚至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比如小人书,比如出租小人书这一行业,以及会在街边看一下午小人书的人们。姥爷爱书,爱小孩子,他喜欢看那些快乐的孩子坐下来安安静静读书的样子。小人书中珍藏着姥爷旧日的回忆和梦想,他望着我的时候,或许也在望着没能陪伴妈妈一起读书的那些午后时光……
⑩闭上眼睛,我看到一个晴暖的秋日午后,姥爷带着他多年收集的小人书,坐在一条没有那么多汽车的街边,身边围着一群读着那些小人书的孩子。人群熙攘,却没有人扰动他们安静的世界。那时阳光正好,暖洋洋映在姥爷伛偻的背上。
(选自《品读》2024年5月,有删改)
(1)姥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请分析第⑦段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多次写到阳光,请对第⑧段和第⑩段中的划线句子作赏析。
(4)本文以《姥爷的小人书》为题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面的题。(20分)
皮肤上的乡愁
林东林
①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到宁波去参观天一阁。我站在巷子里自顾自地拍了许多张相片。朋友却很少摄影,她会摸一摸那些斑斓掉落的墙面,会摘一些荒草的穗子和果实。后来她问我,你为啥不摸一摸它们呢?。我突然一怔,是啊,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用双眼观察多过真实的触摸呢?
②小时候到树林里去,我会用手摸那些干燥生涩的树皮,摸那些疙疙瘩瘩的树钉,那种树皮、树钉的坑坑洼洼和粗糙的纹路,会把手掌划得涩涩的、辣辣的,可是却很有质感;我还会在碧绿的苔藓上,摸那种绿色和阳光照在其上散发出的绒绒的温暖,会摘一片树叶把它揉碎,看着它的绿色汁液染满手掌,感触那种汁液的清新、淡淡的冷以及它散发出的气味。黄昏的时分,树林旁的沙土里还有太阳的余温,我常常穿一条短裤、赤裸着上身卧在沙土里,细细的沙土掩盖在肌肤上,一点一点地传递着热量,直到沙土逐渐冷去,我才依依不舍地把身子拉出来,在夜色中穿戴沙土的温度回家去。
③从少年时候的田园世界,到了一个工业的世界之后,咱们的肌肤感触能力,其实下降得十分厉害。由于生活条件好了,咱们不会再赤脚在路上走,不会被葛针扎到或被玻璃划到,所以痛苦的经历就少了;咱们不会去玩泥巴,不会去爬树,不会去河里、池塘里游水,咱们的肌肤不再感触到天然的粗糙、细致和冷暖。一个工业化的国际、人工的舒服国际,不知不觉地把咱们跟天然切割开来,咱们不再感触冷暖,不再感触细致和粗糙,不再感触痛苦。
④在咱们小的时候,其实人和人的身体触摸,是频繁的。老一辈们会抚摸你的头;教师会握着你的手写字,那写下的每个字,带着体温经过手掌传递过来的;爸爸妈妈会把熟睡的你从沙发上抱到床上;你会亲密地揽着同伴们的肩;会和街坊牵着手一同上学、春游。可是在长大之后,每个人觉悟的独立认识,会逐渐把这些排挤在外。
⑤曾经看过日本的一部电影《入殓师》,年轻的入殓师小林大悟,对每一个死者都仔细擦拭过抚摸过一遍,那些死去的年轻的、年迈的、如花的、苍老的身体,都是冰冷的,但是小林大悟却用自己的肌肤、温度和用心,把干净、尊严和体面给予他们,那是活着的人通过皮肤的力量所能给予死后的人最后的东西,小林大悟也从中感受到了肌肤死亡的温度和纹理的变化。
⑥这样的经验,并不是谁都有的。一直到父亲去世,哥哥和父亲生前交好的两个邻居,趁父亲身体还有温度、还柔软,给他穿好寿衣。想起来,我有时候会嫉妒他们,因为他们在父亲从生到死的时候,感受到了他皮肤的从温暖到冰冷、从柔软到僵硬的过程,而这一切,在父亲把它们都带走的时候,我却没能去亲自地、细细地感受。
⑦在这世间,一个人的皮肤,究竟能感受到多少东西,又究竟能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没有人会知道,也许我们在感受的时候,忽略掉了这种感觉,或者从没有意识到这种感觉。
选自2014年4月刊《青年文摘》有删改结合全文概括文章题目“皮肤上的乡愁”有哪些含义。
请你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④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选文第⑤自然段从记叙顺序看属于;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
根据上下文内容,请你在第①自然段补充完整朋友所说的话,并从中可以看出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父亲离世的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你的亲身体会,用细腻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你的肌肤曾真切感受到过最难忘的瞬间。
阅读《不必恐惧失败》完成问题
不必恐惧失败
①成功的人士总是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②雷·梅伊尔,一个创造了辉煌战绩的篮球教练,领着他的队伍连续赢过37场比赛。有一年,他的队伍在主场连续赢了29场后第一次落败时,我们采访他,问他当时的感受。他的回答是:“太棒了!现在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去赢,而不是想方设法保持不败。”
③对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往往带有终极性,就好像已成定局。但对于那些成功人士来说,失败却是一个开始,是通向新一轮成功的跳板。简言之,成功人士根本就不去考虑失败。这充分体现在我们所采访和研究的90多位成功男士和女士身上。这些成功人士包括高级管理人员、议员、教练和许多其他行业的人士。事实上,他们甚至根本不用“失败”一词。他们倾向于用“错误”、“冒失的开端”或者“挫折”等。
④他们中的一个告诉我们:“如果说我的成功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我希望我能尽快并尽可能多地犯错误,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另一个人引用了哈里·杜鲁门的名言:“无论什么时候,如果我做了一个糟糕的决定,我就立刻出去再做一个另外的决定。”
⑤弗莱彻·布罗姆是科佩尔公司的总经理。那是一家经营建筑材料并提供相关服务的公司。当我们问他,他这一生中做过的最困难的决定是什么时,他回答说:“我不知道什么困难的决定。我总是尽我的最大努力去做事。担心、焦虑只会阻碍你正确地思考问题。”
⑥在商场拼战了数十年的威廉.史密斯伯格,始终牢记着他年轻时犯过的“错误”,并时常语重心长地对他的员工说:“我希望你们大胆地去冒险。在这个公司里,没有哪一位高级管理人员没有犯过错误。他们或多或少地对某种产品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然也包括我。它就像学习滑雪,如果你没有摔过跤,你肯定也学不会。”
⑦尽管我们不能说我们所采访的这些成功人士高度赞美他们的失败,但是他们确信他们能够从失败中学到知识。几年前IBM公司的一位极有前途的高级管理人士因为一次冒险的投资,使得公司损失了数百万美金。托马斯.沃森,IBM的创立者把他叫进办公室,那个年轻人脱口问道:“我猜想你一定想让我辞职吧?我们才刚刚交了数百万美元的学费呢!”
⑧这些成功人士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酷爱自己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且愿意为之承担风险。他们把工作和娱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是如此热爱他们正在做的事,根本无暇考虑是否会失败。他们无畏地行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说说你对第①段的理解
第④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往往带有终极性,就好像已成定局”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阅读《梅蒂太太的上帝》完成问题
梅蒂太太的上帝
张军霞
(1)黄昏,夕阳西下,梅蒂太太坐在门前的木椅上闭目养神,这时,快递员迈克来了。小伙子吹着口哨说:“梅蒂太太,有您的包裹!”
(2)“我的眼睛越来越花了,乔娜,来帮我签一下!”梅蒂太太冲着篱笆那边喊道,一个七八岁模样,金发碧眼的小女孩跑了过来。帮她签完字,乔娜正要回家,却听到梅蒂太太大声说:“上帝啊,有没有搞错啊?我订购的巧克力和咖啡,送来的却是奶油蛋糕!”
(3)没等乔娜走开,梅蒂太太又说:“如果换货,要浪费不少时间,奶油蛋糕也很美味,那就不换了吧!亲爱的乔娜,咱们做个交换吧!把你采的鲜花送给我,你把蛋糕拿回去。”
(4)乔娜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四处打零工赚钱,日子过得很拮据,明天就是小乔娜的生日,一份精美的蛋糕从天而降,简直太令人惊喜了!乔娜帮梅蒂太太把鲜花插到花瓶里,捧着蛋糕,笑逐颜开地回家过生日了。
(5)周末的早餐,下了一场大雪,天地一片洁白,帮梅蒂太太做家务的小时工邦妮,踩着厚厚的积雪来了。冰天雪地,冷风刺骨,她却戴着一双破烂不堪的手套,手指都冻僵了。梅蒂太太在试戴一双新买的手套,忽然眉头紧锁,对邦妮说:“上帝,有没有搞错啊?新的羊皮手套居然有点小,戴着真不舒服!邦妮,麻烦你帮我多做一件事,喂一下阳台上的小鸟。然后,你把这双手套拿走吧,我不需要它!”
(6)邦妮欣然答应。喂完小鸟,她拿起手套试了试,发现大小正合适,又舒服又暖和,简直像专门为她定做的。既然梅蒂太太不需要,邦妮便心安理得地拿走了。
(7)“真可怜!”“她该怎么办呢?”那天中午,梅蒂太太正在窗前打盹,忽然听到邻居们在议论什么,他们说的是一个叫玛丽的女人,丈夫因车祸落下残疾,无法继续工作。幸好家里有一头奶牛,全家人依靠卖牛奶的钱维持生活。然而,昨天,那头奶牛突然得病死了,玛丽绝望到要跳河自杀,幸好被人及时发现救了回来
(8)“玛丽太太,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亲手给一头奶牛喂青草。可是,上帝真的搞错了,我一直体弱多病,母亲不允许我喂养任何动物。现在,我可以拜托你,来帮我完成这个心愿吗?用这些钱买一头奶牛回来,替我照顾它的一切,只要偶然牵过来,让我喂它一把青草,那就相当美妙了!”当梅蒂太太找到玛丽,轻声说出自己的请求时,这个苦命的女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含着眼泪答应了。
(9)梅蒂太太老了,渐渐很少出门。 一天早晨,她听到外面热闹的喧哗声。原来,一辆汽车停在了外面,车旁站着很多人:乔娜母女,邦妮太太,玛丽和孩子……
(10)“早上好,梅蒂太太!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在阳光晴好的日子,去海边晒一次太阳。您能陪我们一起去吗?”看到梅蒂太太出来,乔娜立刻走上前去,做出一个请的姿势。梅蒂太太感到非常意外。童年的她在海边长大,嫁人后离开海边。丈夫去世后,独自靠退休金生活的她,总是千方百计帮助别人,可她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愿望,那就是再去看一次大海。没想到,在70岁生日这天,邻居们居然要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11)因为激动,梅蒂太太忍不住念叨:“天啊,上帝有没有搞错?”玛丽微笑着说:“曾经,上帝借您的手,搞‘错’过很多次。但是,这一次,他真的没有搞错......”
(12)邻居们一拥而上,把梅蒂太太舒舒服服地安置在车上。车轮滚滚驶向海边。
(《博爱》2012年第11期)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梅蒂太太巧献爱心的另外两个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让邦妮太太喂一下阳台的小鸟,带走新买的“有点小”的羊皮手套。
事例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④段划线句插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说刻画主人公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11)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依据小说的主题和意境,在结尾的画线处写两句描写景物的话。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①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除了新华书店,就是母亲的中药铺。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爱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②母亲当过赤脚医生。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③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有三个阿姨。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抓药,打针,织毛衣。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④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名字曼妙的植物。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⑤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就是“甘甜之草”。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⑥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人参太贵,吃不起。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⑦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⑧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锁的西药店。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我实在难以想像,“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药更能帮我发汗,助我痊愈,至少,让我心暖。
⑨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耽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生病不正常吗?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本文有删节)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作者在文末说“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文化快餐”不宜多吃
①当你走上街头,麦当劳、肯德基类的高价快餐、经济小吃类的低价快餐会不时地映入你的眼帘。这些快餐着实给广大市民提供了便利,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②时下,这股快餐之风也吹到了文化生活圈内,人们把此类“快餐”称为“文化快餐”。欣赏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代替了对原著的阅读;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学习古诗词,只需熟读其中的“名句”;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去看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诸类“文化快餐”很有市场,书店里名著缩写本供不应求,影视vcd畅销不衰。
③客观地说,眼前社会,时间就是金钱,人们想在极短的时间内浏览名篇佳作是可以理解的。但若以“文化快餐”的形式来代替必要的阅读,那就大可不必提倡。
④翻开文化史,那些划时代的扛鼎之作,无不是艺术家们耗尽了毕生精力而著。试想:一部“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能仅靠三十六集电视剧“一目了然”了吗?一套二十四史浩如烟海,富似金库,仅靠一家之言的译文就能“明志”吗?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仅靠其中一两句诗句就能把握诗的“灵秀”吗?古人为了写诗著文,“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后人岂能浮光掠影,“快”速浏览,浅尝辄止?“文化快餐”如此“吃”下去,定是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营养不良。
⑤某著名女演员在《火烧阿房宫》中扮演了铸剑大师徐夫人,引起史学界一片哗然。殊不知,徐夫人是战国时期一位七尺须眉男儿。台湾某女歌星得知《满江红》的词作者是岳飞,喜不自禁,决定日后要找岳飞写歌词,令众多歌迷大失所望。某省电视台一女主持人听到一嘉宾回答“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作者是“苏东坡”时,忙纠正道“回答错误,正确答案应是‘苏轼’”。
⑥如此常识性错误的笑话,不一而足,这说明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书读少了,就会捉襟见肘,贻笑大方。其实,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不久前,台湾学者高希均提出了“新读书主义”: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这话应该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的。在知识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素养要提高,必须靠读书来“充电”。要挤出时间与书结缘,精读深思,“探赜(zé)索隐,钩深致远”(《周易》),绝不能一味地凭借“文化快餐”去解“渴”充“饥”。“文化快餐”实在不宜多吃。“文化快餐”为什么不宜多吃?
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