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序文中“不觉”,表明词人知道紧张狼狈于事无补,所以淡然面对不期而至的风雨。 |
B. |
“穿林打叶声”从听觉角度描绘雨骤风急,“莫听”则写出词人不为风雨所动的洒脱。 |
C. |
“料峭”与“微冷”,突出词人现实感受到的寒意,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孤寂和凄凉。 |
D. |
“山头斜照却相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赋予山头斜阳人的动作和情态。 |
(2)词中的“谁怕”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简要分析两个词语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之处。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
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阅读
春山夜月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2分)
“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①重叠②金③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④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⑤绣罗襦⑥,双双金鹧鸪。
【注释】①小山:眉妆的名目,指小山眉。②叠:皱(眉头)。③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④花:簪花。⑤新帖:新鲜的“花样子”,贴于绸帛之上,作为刺绣的蓝本。⑥罗襦:丝绸短袄。如果为这首词取一个题目,你认为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闺怨 | B.梳妆 | C.相思 | D.送别 |
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通过“小山、鬓云、香腮、蛾眉、簪花、镜、面、罗襦”等意象构筑了一个富于视觉之美的境界。 |
B.词中“度”生动地描写了如云鬓发纷披于白净如雪的脸庞的情状,化动为静,富于联想与想象。 |
C.“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一幅花面相映图,花似人面,人面似花,写出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动人。 |
D.最后两句运用反衬手法,用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 |
阅读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春夜洛城①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洛城:今河南洛阳。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一、二两句的画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