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数十重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重如人之大,则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头。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盖山尽出不惟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非无也,如无耳。

(选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

(1)下列关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B.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C.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D.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山下而山颠谓之高远 仰:仰视

B.

高远之势突兀 突兀:耸立挺拔

C.

木叶若干可以人之头 敌:敌对

D.

盘折委曲 委曲:弯弯曲曲

(3)把文中两个画横线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水尽出不惟无盘折之远,何异画蚯蚓?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于是退而疾耕()(2)家富则得良犬()
下列句子中“而”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B.既醉而退,曾为吝情去留
C.足肤皲裂而不知 D.昨日持久而不得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读了本文后,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水缥碧() (2)一百里()
(3)猛浪若() (4)窥谷忘()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下面对这篇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课文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描述行旅抒发自己心志的一封信,属山水小品,是骈文文中少有的佳作。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八个字是全文的纲,“奇”“异”二字高度概括了自富阳至桐庐间山水的特点。
C.“负势竞上”、“ 争高直指”,作者以动写静,本来是静止的山,赋予了奋发向上的无穷的生命力。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表现了作者获得功名后在大自然中陶醉的心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报恩塔[明]张岱
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则报恩塔也。报恩塔成于永乐初年,非成祖开国之精神、开国之物力、开国之功令,其胆智才略足以吞吐此塔者,不能成焉。
塔上下金刚佛像千百亿金身。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砌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榫合缝,信属鬼工。烧成时,具三塔相,成其一,埋其二,编号识之。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夜必灯,岁费油若干斛。天日高霁,霏霏霭霭,摇摇曳曳,有光怪出其上,如香烟缭绕,半日散。永乐时,海外夷蛮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谓四大部洲所无也。(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报恩塔:在南京中华门外报恩寺内,始建于三国,明成祖永乐十年重建,后毁于战火。②窑器:陶瓷器具。③斗榫(sǔn)合缝:形容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④识:标记。⑤工部:指掌管工程建筑的衙门。⑥重译:言语不通需辗转翻译。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则报恩塔(2)烧成时
(3)半日(4)必顶礼赞叹而
下列各句中的而 与“中国之大古董”中的“之” 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齐之习辞者也 B.乃记而去 C.往来于荒村野水 D.非成祖开国精神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今塔上损砖一块,以字号报工部,发一砖补之,如生成焉。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9-12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huò)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解释加点词语:
①和纸灰之类之:____②持火炀之:_____
③佛印绝弥勒:_____④右臂支船:________
翻译句子:
①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甲文介绍活板的排版先后有六个步骤,用自己的话把相关步骤填在横线上。
设置铁板→__________→设置铁范→__________→火令药熔→按平版面
按照下面括号内的提示,用文中相关词语填空。
①苏东坡___________(肖像)
②佛印_____________(神态)
阅读《梦溪笔谈》中关于“炼钢”的记载,回答问题。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①从文中提炼出一个成语_____,并说说其意思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我们所吃的拉面余料,要做出面筋,结合本段你认为应该怎样操作?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③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④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 昏怠:昏沉困倦。② 辄:就。③ 沃:浇。文中有“洗”之意。④食不重肉:不多吃肉。
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是人多以书假余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手自笔录,计以还重岩叠嶂,隐天蔽
C.从乡先达执经叩问肉食者谋
D.每假借藏书之家祗辱奴隶人之手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每小题0.5分,共2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余假:
②录毕,送之走:
夜昏怠或: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妻子:
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每小题2分,共4分)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2 分)
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可谓都取得了成功。请从取得成功的原因的角度谈谈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