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这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政治就是与魔鬼结盟,但立宪政治中与魔鬼结盟则是化敌为友,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相处又相互制约,把作恶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与核心是
|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 B.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
| C.市民的整体素质 | D.革命的彻底性 |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
|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 |
|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
|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
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 )
| 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 |
| 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 |
| 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 |
| 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 |
达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
|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
|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
|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
|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
|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
有人认为“五四”提出来的问题,特别是近代化的问题,包括科学和自由,乃至“近代与西方”“传统与中国”这样的认识问题的方式,在晚清时都已经提出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 B.洋务运动 |
| C.维新变法运动 | D.新文化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