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
|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
“它在很多方面是对启蒙运动的一种反动。作家把想像以及作为理性补充的直觉作为观察理解世界的工具,对感觉和非理性都极为着迷”。材料中“它”是哪种文学流派
| A.古典主义 | B.浪漫主义 |
| C.现实主义 | D.现代主义 |
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 A.经典力学理论 | B.相对论 |
| C.生物进化论 | D.量子论 |
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 A.天赋人权的思想 | B.直接民主的思想 |
| C.代议制民主思想 | D.社会契约的思想 |
雕塑家罗丹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一些人物塑像,曾有感而发说:“瞧!伏尔泰对面的卢梭,目光中含有无限精微的气息,那是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罗丹所谓的“18世纪诸人物的共同性格”是指
| A.以理性思考社会,反对专制,提倡民主与法制 |
| B.反对教会的封建束缚,主张“因信称义” |
| C.批判君权神授,提出天赋人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
| D.批判宗教神学,提倡人性,主张三权分立 |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 A.教会是否腐败 | B.信仰是否必要 |
|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