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所示为1904年驻日大使杨枢的一则奏折(部分),造成该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一向重道轻器,重人伦轻科技 |
B.甲午战败后,国人救国求速成,学习文科较易入门 |
C.日本近代化起步时间短,科技不如欧美发达 |
D.甲午战争后国人的救国思潮由物质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
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在政治上的核心主张是
A.君主专制 | B.民主共和制 |
C.君主立宪制 | D.民主和科学 |
《海国图志》远远不止是一部地理著作,如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远非一部生物学著作一样。它引领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显示着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眼光和气度。梁启超说:“治域外地理者,(魏)源实为先驱。”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
A.“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破了传统的夷狄观 |
B.魏源被人们看成是“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C.魏源是第一个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人 |
D.《海国图志》开启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 |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
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
C.建立法治社会 | D.实行君主立宪制 |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论述了技术应用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命运。这充分说明
A.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利害参半 | B.古代技术成了近代迷信的帮凶 |
C.技术运用的社会条件至关重要 | D.技术伦理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