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走自己的路”。阅读材料
材料一: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材料二: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问题:
(1)结合听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
材料一: (彼得一世)鉴于在农奴制的俄国缺乏自由劳动力,他下令把乞丐编入工场。但是更重要的措施是:1721年他下令允许商人购买农奴,以便手工工场使用农奴劳动,这样的农奴在人身方面仍是不自由的,在人格上依附于工场主。此外,他也鼓励地主开设工场,用自己的庄园上的农奴进行生产。
材料二:在17世纪,当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日新月异地发展的时候,俄国资本主义几乎还没有出世……。只有 18世纪初,俄国工业才有起色,这是彼得一世改革的结果,在改革之前,俄国手工工场一共只有21个(其中4个官营,7个私营),而改革时期,手工工场增加到205个……俄国手工工场数目虽然大增,但是在工场工人中农奴占很大的比重,自由工人为数甚少……一直到18世纪末,俄国的手工工场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西欧,甚至比德意志还要落后。 ---以上材料均摘自刘祚昌等主编《世界通史·近代卷上》
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评述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效果。
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是如何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正确处理和苏联(俄罗斯)的外交关系的?据此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
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中写道:“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就不能前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2)应该怎样看待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会之间的关系?
(3)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旗帜。它引来了国家大政方针的深刻变
化,试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一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加快建设
速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究竟想不想快……当大家都想快、要快、力争
快的时候,事情的进展果然就快了。我们应当不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在尽可能短的
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一一《力争高速度》(195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
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
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务,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
奋斗。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
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
补充、修正和提高……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
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三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
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
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
的发展。
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
回答:
(1)材料—、材料二、三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在思想认识路线上的区别是什么?
(3)分析说明两种思想认识路线产生的不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