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出的很经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 
   ![]()  | 
  
| 图一: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 
   图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 
  
![]()  | 
   ![]() ![]()  | 
  
| 图三: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 
   图四:八国联军侵华形势示意图 | 
  

材料二:“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华通商在扩展有限而感到的许多失望……届时我们当有权要求中英条约修订……
我们可以希望,英、法、美交涉人员通力合作……更好地影响中国政府去履行对目前事情的改进。”       
  
材料三: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域;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京在内)的各域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以上材料均摘自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出以上每次战争期间签订的主要不平等条约。通过观察以上各图,反映了中国当时怎样的政治局势?
(2)材料二中“自从条约缔结以来”指的是什么条约?根据材料二,你认为英国要求修订条约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所列的内容,英法等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了没有?简述你的理由。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飞跃,是人类精神的大觉醒时期。诸子百家基于对人性、自然、社会及历史所作的不同的理论反省与思考 , 才提出各种不同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方案和纲领的。而且 , 诸子百家思想学说的鲜明的多元特征与强烈的原创精神 ,对后来大一统王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秦汉以后, 儒家思想获得了统治地位,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直到明清之际,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与儒家思想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 如汉代的董仲舒, 宋代的二程和朱熹, 明代的王守仁等等, 贯穿这些思想家的一条主 , 就是儒家思想学说日益走向哲理化的过程, 宋明理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一过程的完结。
  ——《葛兆光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民主与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再加上这种追求和崇尚又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旧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同时,民主与科学从此也逐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些思想家发展学术思想的共同宗旨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试从儒学自身角度分析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二相比社会主流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在社会主流思想变化的过程中中国各个阶层做出了哪些努力?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思想文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的立法机构中的代表权是合法政府的基础……当既定法律提出时,君主不得自始就拉做变动,但可以同意或反时由两院提出和赞同的变动。而且,没有行政机构的同意,立法机构亦不得剥夺目前行政机构依法获得的任何权力。由此可见,英国政体实有优越之处,它使各方面互相牵制。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英国)威士敏士达寺是十一世纪爱德华忏悔王创建,到今将近千年,累代皆有增修。录奇的是把各时代的款式,合冶一炉,几乎成了千年来建筑术的博览会。……他们无论政治上、法律上、宗教道德上、风俗礼节上,都是一部分一部分地蜕变,几百年前和几百年后的东西,常常同时并存,却不感觉有一些矛盾。
  ——梁启超等著《他城》(中国文化名人眼中的外国名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在近代政治制度创新上是如何“一部分一部分地蜕变”的?
  材料三美国联邦党人当年沙及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问的相互制衡;其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
  ——《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3)据材料三,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列举“有衡”的具体表现。
  材料四第十一条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香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室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首相。
  ——《德意志帝国宪法》
  (4)据上述材料分别概述英、美、德三国议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作用。
法制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法典的缘起与(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组成方式有相同之处……限制《中国法典》之外的出版物的发行(政府除外),罗马亦是如此:两国都各自以公告、律令和诏书等形式立法,还有诸如过继、家庭时产共同占有关系等都有相同之处。
  ——田涛《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接触与碰撞》
  (1)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中国与罗马在法治方面,有哪些相似点?
  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坚决要求把成文法律公布出来,以保护他们的私有时产和其他权利。汉丈帝接受贾谊的“孺家‘兴礼乐’,更新秦朝法律,‘刑不上大夫’”的建议。汉律规定,对普通人犯随时逮捕,对有贵族官僚身份的人犯,如需要逮城的,必须先奏请皇帝批准,逮捕后不加刑具,以示宽容。刘邦时,法令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吕后、惠帝时规定“市井子孙不得为官吏”。——据李小兵《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整理
  材料三公元前3世纪左右,平民在法律上已取得与贵族平等的地位,开始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到公元212年,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硕布救令,授予一般臣民以公民权。帝国初期罗马法学家们讲的“平等”,不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平等,而且也是建立在罗马奴隶制社会相当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基础上的平等。古希腊多葛学派进一步提出自然法体现人的理性的观点。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和后来的法学家们继承并系统论述、论证自然法学说。
  ——沈宗灵《略论罗马法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
  (2)对比材料二、三,指出古代中国与罗马法律在保护对象、立法理念、经济主张等方面有何不同?
  (3)以古罗马法的演变为例,阐释“法律决非一成不变的,相反地,正如天空和海洋因风浪而起变化一样,法律也因情况和时运而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何在?
  材料二文武将吏,植自署里,贡从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摘自(旧唐书)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唐末怎样的社会状况?后来宋太祖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自秦始王垂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垂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顿烦(编者注: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穗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所实施的举措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
选择重要的人或事进行学习是了解大国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只要有人被认为独揽一切,握有全部立法和执行的权力,……人民的损失或不幸就无法得到救济或解决”、“立法权是最高权力,其他一切权力必须处于从属地位”、“谁握有立法权或最高权力,谁就应该向全国公布法律,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实现统治。”
  ——[英]洛克《政府论》(1690)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期,英国有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靠国外市场上销售,而国内消费的大部分原料又靠国外来供应,其中以棉纺织业为最。此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 20世纪40年代英国外交大事节录 | 
  
| 1940年5月,首相丘吉尔向美国提出借40或50艘旧驱逐舰。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8月,美英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 1942年,英国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4年,英美苏中代表共同决定成立联合国组织。 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主张法国参与对德分区占领,意在战后联法抗苏。 1947年,首相艾德礼宣布英国将在1948年6月之前撤离印度。 1949年,英国加入北约组织。  | 
  
  (1)有学者认为“《政府论》是一部适逢其时的政治启蒙导论”。说明光荣革命后至18世纪初的英国政治如何体现材料一中洛克的主张。
  (2)提炼材料二信息,写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含义。结合史实,简析英国政府在其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外交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