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解放军报》社论
材料二 革命导师……并不认为自己提出的理论是已经完成了的绝对真理或“顶峰”,可以不受实践检验;并不认为他们作出的结论不管实际情况如何都不能改变;更不要说那些根据个别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他们从不容许别人把他们的言论当作“圣经”来崇拜。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3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二所涉及的根本分歧是什么问题?
(2)材料一、二的态度有什么区别?其实质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在当时有何意义?
材料一 2003 年12月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指出: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早在2000 多年前,就产生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其他许多也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这就是有名的“诸子百家”。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
 (1) 在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人民性”的思想是什么 ?
 (2)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我国“民主性”发展所作的主要贡献。
 材料二:1982 年 9 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谈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的 ?
 (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有哪些重大探索 ?
分思想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手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你们不能只追求荣誉和享乐,要知道,知识才是美德。……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天赋最优良的、精力最旺盛的、最可能有所成就的人,如果经过教育而学会了他们应当怎样做人的话,就能成为最优良最有用的人。”
 ——苏格拉底
 (1)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对古典人文主义内涵的拓展(2分),并说明其拓展的主要目的。(2分)
 材料二
 (2)根据图中美术作品的特征,判断它们产生的历史时期及其反映的主流思想。(2分)指出它们的作者和康有为宣传思想文化手段的相似之处(2分),分析产生这种相似之处的共同因素(4分)。
 材料三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相同点,他们的思想主张体现了怎样的时代潮流?(6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材料二 1960年日本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10年之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并规定了实现这一目标的相应配套措施。
 材料三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
 材料四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1)材料一中列宁“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政策是什么?与“用冲击的办法”相比,这一政策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三表明二战后发达国家对经济政策做出了怎样的调整?其特点是什么?
 (3)材料四反映出我国经济体制有何重大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武昌首义发生时,孙中山因为遭到清政府的追捕,确实身处海外,没有直接领导这次起义。但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和他领导的政党的巨大思想影响下发生的。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大大激励了人们的斗志。因此,人们把孙中山看作革命的象征。他一回国,立刻被独立各省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北京日报》
 材料二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得享有人身……信仰等自由。
 第三、四、五、六章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下面是新华网曾刊出的两则文章节选:
 一个世纪过去了,辛亥革命的火种穿越百年,世代传承,续写民族富强繁荣的辉煌!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用百年锐于千载,百年成就未来来形容也不为过。
 ——2011年12月15日对明清史学家、北大历史系教授王天有的访谈
 如果去掉人们人为地附加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上的意识形态光环,辛亥革命是很悲哀的……辛亥革命的意义没那么大,辛亥革命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
 ——2011年12月15日对历史学家、满清学者萧功秦的访谈
 材料四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这场革命是在孙中山的影响下发生的”。
 (2)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哪些民主原则?
 (3)你认为材料三中这两位历史学家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为什么?
 (4)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5)针对材料五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局面,孙中山有何重大理论创新和政治举措?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材料二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下被奴役状态时……人们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英)约翰•洛克《政府论》(1688年)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2007月4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结合时代背景比较这一历史时期中英政治体制的不同特点。
 (3)分析中英不同的政治体制给两国历史发展带来的不同影响。
 (4)美国民主派领袖杰弗逊称美国总统制为君主制的“新版”,而乔治•布什则认为自己“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各自的理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