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寮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引自《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 引自包拯奏报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00人,官民之比为1:2613;清康熙时,全国人口2459万,官员27000人,官员之比已高达1:911。
————引自《江淮论坛》1982年2期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分析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要求表述应当成文。限180字左右,超过200字要扣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封位于汴水(汴河)两岸,汴水北通黄河,南通淮河、长江,因此开封市场上有来自江淮的粮食、沿海各地的水产、辽与西夏的牛羊,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酒、果品、茶、书籍,还有日本的扇子、高丽的磨料、大食(阿拉伯)的香料和珍珠。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的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大山门内出卖飞禽走兽;第二座山门内出卖各种杂货;广场上出卖家用器物,……;近大殿处,出卖老字号名牌产品……大殿后、资圣阁前出卖书籍、古玩、……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开封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摘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据材料三,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特点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 |
占世界GDP份额 (世界=100) |
人均GDP (1990年国际元) |
||
中国 |
西欧 |
中国 |
西欧 |
|
1500年 |
25 |
17.9 |
600 |
774 |
1600年 |
29.2 |
19.9 |
600 |
894 |
1820年 |
32.9 |
23.6 |
600 |
1232 |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3)据材料四,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工业化的任务不仅要增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的比重,而且要在这种发展中保证受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我国在经济上独立,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属品。
——《斯大林全集》
材料二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升到第二位。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上升到1939年的10%。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39年的87.4%。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从2.3万人增加到42万人,人均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也从每千人273下降到23人。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斯大林提出,为了保持工业化发展的高速度,必须通过“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入”工业,这是“一种类似贡款的东西”?从以后的实践看,农业集体化并没有在发展生产、增加产量上取得成功,而且由于冒进和对农民的粗暴剥夺,使农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呈现出绝对下降趋势。
——肖冬连《加速农业集体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的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对苏联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英国从严重的环境污染到今天的生态典范,留下许多值得人们深思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企业安全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企业的法则,也成为那个时代企业家的指导思想。就像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所说,就象英国历史学家克拉潘所说新工业带来新的污水而城市却为工业利益集团所支配……企业家的生产与赚钱的内在驱动使得他们全然不顾生态环境的问题,在这样的状态下企业越是开足马力生产生产量越大对环境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英国人运用了法律的资源,这也是他们的文化传统,就是要在立法上来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规定,使企业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体,同时也使政府的干预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在英国,议会在环境治理方面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在工人阶级的这些要求中,实际上也包括着改变居住环境,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主要揭露了什么问题?据材料二,分析该问题的成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在治理环境和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有益的经验?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英国治理环境的经验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在18世纪的英美思想界,人们一般都还是局限于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民主”这个词,即把它看做古希腊的那种只适用于城邦政治的直接民主,并常常把它等同于动荡、混乱甚至“暴民专政”。但同时人们也相信,在国家管理中也必须有人民的存在--否则任何政府都会发展成暴政,而体现人民参政的最好形式便是英国人发明的代议制,也就是说人民不必亲自管理国家,只需选派代表去组织政府--这也就是当时人们对于“共和”的一般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人类社会是否真正能够通过深思熟虑和自由选择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还是他们永远注定要靠机遇和强力来决定他们的政治组织。
--[美]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英美思想界对于“民主共和”的一般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其他局限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人在独立战争后如何制定法律的?其“共和制”思想在1787年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和西方代议制原则主要区别。
地图是历史事件发生空间范围的体现,是时代发展变化的反映,也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历史发展潮流,仔细阅读以下地图,回答相关问题:
依据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如何理解国民大革命的含义?分析这次革命对以后革命影响?
(2)据材料二,从革命任务变化以及革命中心转移的角度说明长征历史转折意义?长征对中共发展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分布特点?依据材料二和四说明中共军事力量发生质的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4)从以上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可以看出中国革命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