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 |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史实 |
结论 |
|
A |
西汉发明造纸术 |
西汉后,纸成为书写的唯一材料 |
B |
指南针于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
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
C |
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 |
以后,雕版印制技术不再使用 |
D |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火药配方 |
东晋广泛制作火药并迅速运用于军事 |
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符合右图秦朝标准字体的是()
A.“笔画圆弧,富有奇趣” | B.“状如龙蛇,钩连不断” |
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 | 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 |
《商君书•赏刑》记载:“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有过于后,不为亏法。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执法等级有别 | B.量刑参照功过 |
C.法律一视同仁 | D.严刑酷法治国 |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这反映清代长期推行的政策是()
A.维护统一 | B.重农抑商 | C.思想专制 | D.闭关锁国 |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农村经济结构变化 | 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
C.政府确立重商政策 | D.手工业演变成主流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