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
--摘自沈括《梦溪笔谈》。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因此,为使节气与月份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历法。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视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历,即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纯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的招致“怪怨攻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的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
明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学者们注重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这一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937年到1945年,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620多亿美元,冻死、饿死者不计其数。
——摘自《百度百科·日本侵华战争(词条)》
材料二: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确定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摘自《京华时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角度概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严重破坏。
(2)请分析中国政府选择在此时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近代以来关系曲折复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款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1)材料一中反映的条约签订于哪一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条约对近代中国经济的危害。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近代维护主权的哪一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与材料一的关系。
材料三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3)据材料三,作者提及的日本战败原因有哪些?你认为这样的分析全面吗?试作说明。(6分)
自古以来,地方政治管理制度都处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之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陆世仪说过:(在官员任期方面)“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其体现的政治意图分别是什么?陆世仪指出了两种制度怎样的弊端?(8分)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二,谈谈郡县制的合理性。(6分)
(3)材料三体现元朝制度创新对当时中央集权国家的管理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 (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2)结合所学,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辛亥革命是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张鸣认为,“起义前一个月,革命党人在汉口试验炸弹不慎爆炸,暴露了据点。清政府拿到了他们丢下的革命党人名册、武器,湖广总督瑞澂抓了20多个人。之后就有传言说瑞澂要按图索骥把所有革命党都抓了,当时新军军营里有不少革命党,包括一些跟革命党有过交往的人,大家都人心惶惶……其实瑞澂未必打算追查,但谣言四起,”形成一种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武昌起义其实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金冲及则认为历史的发展决不会是无缘无故的,总由当时的客观大趋势所决定,这就是必然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成功与影响
列宁说:“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发展。”
(2)结合列宁的观点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理解。
问题三继承与发展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最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有何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