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继续扩散和曼延,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更趋复杂。在一个时期内,我们将突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少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上身升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的压力。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材料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做好2009年经济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纪律,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提出的发展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更加符合实际。
(1)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经受住“来自国际国内的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的考验。
材料三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核心战略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006年,国家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该纲要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前沿技术和研究计划。为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财政部2007年安排科技投入174亿元,并建立和完善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制度;国家发改委加大对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支持力度;商务部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一批出口创新基地,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
(2)根据材料三,从国家履行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怎样才能实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校高三政治研究小组调查“三鹿奶粉”事件企业的表现时发现:有的是见利忘义的冲动,有的是明知故犯的侥幸,有的是心知肚明的“默契”,就是没有起码的道德良知约束。“三鹿奶粉”事件的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企业信用和企业经营道德良知的讨论。
材料二:2008年9月开始,问题奶粉事件震惊全国,有22家奶粉企业被查出三聚氰胺。为维护中国名牌产品声誉,国家质检总局撤销多家企业液态奶产品的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材料三:2009年2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食品安全法草案》。为保证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建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本法。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探究导致毒奶粉事件的发生的原因以及对策?
(2)试从文化生活的角度探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3)加强食品监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所反映的哲学道理。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用一些物品祭奠祖先无可厚非,原来一盅清酒、一束鲜花就可以代表的追思之情,现已异化为让祖先充分享受现代生活,从“轿车”“别墅”等常规祭品到“私人医生”、“赌博工具”,甚至“摇头丸”等。祭品越来越低级,越来越庸俗。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2)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材料一: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汽车产量在5年内增长3倍,世界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前3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并成为世界汽车工业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材料二:我国汽车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主要体现在载货汽车上,很少有叫得响的品牌,国内生产和销售的轿车大部分是依靠技术引进和合资开发的国外品牌,实质上是世界汽车巨头的“组装车间”。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两则材料回答怎样把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材料
2006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运用政治、经济常识分析,推动世界科技与经济中心转移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我国产业发展有哪些启示。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人类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人类的科技发现、发明与发展,可能会降低天灾带来的危害,但不能根本消除这种灾害。人们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怎样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