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崔猛,字勿猛,建昌世家子。性刚毅,幼在塾中,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师屡戒不悛;名、字,皆先生所赐也。至十六七,强武绝伦,又能持长竿跃登夏屋。喜雪不平,以是乡人共服之,求诉禀白者盈阶满室。崔抑强扶弱,不避怨嫌。每盛怒,无敢劝者。惟事母孝,母至则解。母谴责备至,崔唯唯听命,出门辄忘。比邻有悍妇,日虐其姑。姑饿濒死,子窃啖之;妇知,诟厉万端,声闻四院。崔怒,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立毙。母闻大骇,呼邻子极意温恤,配以少婢,事乃寝。母愤泣不食。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崔妻周,亦与并跪。母乃杖子,而又针刺其臂,作十字纹,朱涂之,俾勿灭。崔并受之,母乃食。
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一日,崔母弟卒,从母往吊。途遇数人,絷一男子,呵骂促步,加以捶扑。观者塞途,舆不得进。崔问之,识崔者竞相拥告。先是,有巨绅子某甲者,豪横一乡,窥李申妻有色,欲夺之,道无由。因命家人请与博赌,贷以责而重其息。终夜,负债数千。申不能偿,强以多人篡取其妻。申哭诸其门。某怒,拉系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崔闻之,气涌如山,鞭马前向,意将用武。母搴帘而呼日:“唶!又欲尔耶!”崔乃止。既吊而归,不语亦不食,兀坐直视,若有所嗔。妻诘之,不答。至夜,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次夜复然,忽启户出,辄又还卧。如此三四,妻不敢诘,惟慑息以听之。既而迟久乃反,掩扉熟寝矣。
是夜,有人杀某甲于床上。官疑申,捕治之。横被残梏,踝骨皆见,卒无词。积年余,不堪刑,诬服,论辟。会崔母死。既殡,告妻日:“杀甲者,实我也。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今大事已了,奈何以一身之罪殃他人?我将赴有司死耳!”自首于庭。官愕然,械送狱,释中。中不可,坚以自承。官不能决,两收之。戚属皆诮让申。申曰:“公子所为,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彼代我为之,而忍坐视其死乎!”执不异词,固与崔争。久之,衙门皆知其故,强出之,以崔抵罪,濒就决矣。会恤刑官赵部郎,案临阅囚,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未期年,援赦而归。
(选自《聊斋志异•崔猛》,有删节)
【注】剟(duō);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屡戒不悛         悛:改悔      B.配以少婢,事乃寝      寝;平息
C.横被残梏,踝骨皆见 见:显现      D.不堪刑,诬服,论辟    论;争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崔并受之,母乃食            ①兀坐直视,若有所嗔
A.                            B.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①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        ①是我欲为而不能者也
C.                            D.
②诸侯以公子贤,多客          ②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崔猛“性刚毅”“事母孝”的一组是
①诸童稍有所犯,辄奋拳殴击    ①逾垣而过,鼻耳唇舌尽割之
A.                            B.
②姑饿濒死,子窃啖之          ②崔并受之,母乃食
①和衣卧榻上,辗转达旦        ①我将赴有司死耳
C.                            D.
②徒以有老母故,不敢泄        ②以自首减等,充云南军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猛性情刚毅,喜好打抱不平,幼时老师赐给名与字,希望他有所收敛,但他依然抑强扶弱,不避怨嫌,前来向他诉冤陈事的经常室盈院满。
B.崔猛因邻家悍妇虐待婆婆、诟骂丈夫而一时性起,将其惩戒致死,受到了母亲的杖责。并被刺臂涂染朱红,他心甘情愿地接受惩戒,并决心悔改。
C.崔猛在吊丧途中遇到不平,鞭马向前,想要动武,迫于母亲的威严而未敢发作;回到家中不语不食,辗转反侧,最终下定决心,当夜将恶人除掉。
D.崔猛母亲去世后,他认为孝敬母亲的大事完成,于是到官府自首,使蒙冤的李申无罪获释;又因自首而减刑充军云南,不到一年巧遇大赦回到家中。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崔惧,跪请受杖,且告以悔,母泣不顾。(5分)
(2)崔母自邻妇死,戒子益切,有赴诉者,辄摈斥之。(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论语•八佾篇第三》
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
【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
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兰根,巨鹿下曲阳人也。兰根身长八尺,仪貌奇伟,泛览群书,机警有识悟。起家北海王国侍郎。丁母忧,居丧有孝称。将葬常山郡境,先有董卓祠,祠有柏树。兰根以卓凶逆无道,不应遗祠至今,乃伐柏以为椁材。人或劝之不伐,兰根尽取之,了无疑惧。遭父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忧毁殆于灭性。出除本郡太守,并有当官之能。
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凡是府户,悉免为民,入仕次叙,一准其旧,文武兼用,威恩并施。此计若行,国家庶无北顾之虑矣。”崇以奏闻,事寝不报。
孝昌初,转岐州刺史。从行台萧宝寅讨破宛川,俘其民人为奴婢,以美女十人赏兰根。兰根辞曰:“此县界于强虏,皇威未接,无所适从,故成背叛。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尽以归其父兄。朝廷以兰根得西土人心,加持节、假平西将军。寻入拜光禄大夫。
庄帝之将诛尔朱荣也,兰根闻其计,遂密告尔朱世隆。荣死,兰根恐庄帝知之,忧惧不知所出。时应诏王道习见信于庄帝,兰根乃托附之,求得在外立功。道习为启闻,乃以兰根为河北行台,于定州率募乡曲,欲防井陉。时尔朱荣将侯深自范阳趣中山,兰根与战,大败,走依渤海高乾。属乾兄弟举义,因在其中。高祖至,以兰根宿望,深礼遇之。及高祖将入洛阳,遣兰根先至京师。时废立未决,令兰根观察魏前废帝。帝神采高明,兰根恐于后难测,遂与高乾兄弟及黄门崔固请于高祖,言废帝本是胡贼所推,今若仍立,于理不允。高祖不得已,遂立武帝。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兰根虽以功名自立,然善附会,出处之际,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选自《北齐书·魏兰根传》)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忧毁于灭性殆:几乎
B.控长远摄:控制
C.事不报寝:平息
D.深礼之遇:对待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魏兰根“机警有识悟”的一组是() (3分)
①庐于墓侧,负土成坟②宜改镇立州,分置郡县
③文武兼用,威恩并施④尽以归其父兄
⑤遂密告尔朱世隆⑥走依渤海高乾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魏兰根准备在常山郡安葬母亲,但那里先建有董卓祠堂,他认为董卓是叛逆,于是不顾他人劝阻,坚决砍伐了董卓祠堂的柏树为母亲做了棺木。
B.将军萧宝寅攻破宛州时,将俘获的十个美女送给了魏兰根,兰根认为这里的百姓是无奈从匪,应该慰问安抚,就把十个美女送还其家。
C.魏兰根曾经将孝庄帝要诛杀尔朱荣的消息密报给尔朱世隆,结果尔朱荣被杀后,他因怕此事被孝庄帝知道,就忧虑畏惧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D.在拥立废帝这件事上,魏兰根表现出精于算计的一面。他为了讨好巴结高祖,而说废帝不当立,最终使很有德才的废帝未能即位。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当寒者衣之,饥者食之,奈何将充仆隶乎?(3分)
②废帝素有德业,而为兰根等构毁,深为时论所非。
③多以计数为先,是以不为清论所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徐渭,字文长,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为诸生,有盛名。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余寅、沈明臣同管书记。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宗宪尝宴将吏于烂柯山,酒酣乐作,明臣作《铙歌》十章,中有云“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宗宪起,捋其须曰:“何物沈生,雄快乃尔!”即命刻于石,宠礼与渭埒。督府势严重,将吏莫敢仰视。渭角巾布衣,长揖纵谈。幕中有急需,夜深开戟门以待。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渭知兵,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藉宗宪势,颇横。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二十五史精华.明史精华.文苑》)
注:①埒,音liè,等同,相等。②剚,音zì,刺,插。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献诸朝,令渭表   草稿
B.宗宪势,颇横     凭借,借助
C.李成梁诸子      与……交好
D.写花草竹石      擅长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怒而去       ②句读不知
B.①宗宪是益重渭     ②弱天下之民
C.①即命刻石       ②颁白者不负戴道路矣
D.①渭愤以轩冕压韦布   ②皆出于此乎

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徐渭“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①仿扬雄《解嘲》作《释毁》   ②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
③作《铙歌》十章        ④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⑤将吏莫敢仰视         ⑥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渭曾拜同乡季本为老师,后成为生员,颇有名气,总督胡宗宪将他招到幕府,与其他几个人一起做管理文书之类的事。
B.胡宗宪位高权重,将吏们都很惧怕他,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与胡宗宪行礼、交谈,一点也不受拘束。
C.胡宗宪采纳徐渭的计谋,擒获徐海,诱捕王直,结果中了徐、王预先设计的圈套。徐渭凭藉胡宗宪的权势,态度很蛮横,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
D.在嘉靖时,王、李二人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对他们以官位压制寒士的行为感到气愤,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渭或醉不至,宗宪顾善之。
②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阅读下列文言文,然后完成所给问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初,光武善谶,及显宗、肃宗因祖述焉。自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纬①,兼复附以妖言。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图纬:指图谶和纬书,都是一些符命占验类的书。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致思:用尽心思
B.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C.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D.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图身:图谋进取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入京师,观太学君我降,与君为兄弟
B.精思傅会,十年成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虽才高世,而无骄尚之情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D.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下列语句中,属于表现张衡的“科学才能”的一组是:()
①遂通五经,贯六艺②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③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⑤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⑥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⑦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②④⑦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才高于世,善于属文,后因为文学才能出众,被征召到朝廷做官。
B.张衡不慕权贵,总是得不到升迁,在离开太史令职位五年后,就回到了原籍。
C.候风地动仪全部用精铜制成,半径为八尺,盖子中部隆起,像个大酒樽。
D.在任河间相期间,张衡从严执法,政治清明,可三年后就自己请求辞职回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衡以图纬虚妄,非圣人之法,乃上疏。

文言文阅读
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城谦恭简素,遇人长幼如一。远近慕其行,来学者迹接于道。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有盗其树者,城过之,虑其耻,退自匿。尝绝粮,遣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怪其故,与弟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觉,痛咎谢,城曰:“寒而饮,何责焉?”山东节度府闻城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会里人郑俶欲葬亲,贷于人无得,城知其然,举缣与之。德宗召拜右谏议大夫,遣长安尉杨宁赍束帛诣其家。
  初,城未起,缙绅想见风采。既兴草茅,处谏诤官,士以为且死职,天下益惮之。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方与二弟延宾客,日夜剧饮。客欲谏止者,城揣知其情,强饮客,客辞,即自引满,客不得已,与酬酢,或醉仆席上,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常以木枕布衾质钱,人重其贤,争售之。每约二弟:“吾所俸入,而可度月食米几何,薪菜盐几钱,先具之,余送酒家,无留也。”服用无赢副,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侯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及裴延龄诬逐陆赞等,帝怒甚,无敢言。城闻,曰:“吾谏官,不可令天子杀无罪大臣。”乃约拾遗王仲舒上疏极论延龄罪;慷慨引谊,申直赞等,累日不止。帝大怒,召宰相抵城罪。顺宗方为皇太子,为开救,得免。然帝意不已,欲遂相延龄。城显语曰:“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帝不相延龄,城力也。
  城出为道州刺史,州产侏儒,岁贡诸朝,城哀其生离,无所进。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罢。赋税不时,观察使数诮责。观察府遣判官督赋,至州,怪城不迎,以问吏,吏曰:“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判官惊,驰入,谒城曰:“使君何罪?我奉命来候安否耳。”留数日,城不敢归,寝馆外以待命。判官遽辞去。顺宗立,召还城,而城已卒,年七十。 (节选自《新唐书·阳城传》)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及觉,痛咎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B.①强饮客,客       ②王子皇孙,楼下殿
C.①即引满,        ②引壶觞以
D.①赋税不时,观察使诮责  ②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子孙忧
C.然则一羽之不举,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乡党所笑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阳城智谋的一组是()
①闾里有争讼,不诣官而诣城决之    ②城固辞,使者委而去,城置之未尝发
③城或先醉卧客怀中,不能听客语    ④延龄为相,吾当取白麻坏之,哭于廷
⑤州民尽短,若以贡,不知何者可供   ⑥刺史以为有罪,自囚于狱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城宽厚待人。他看到有人偷他家的树,为了不使那人难堪,自己躲开了;派去求米的家奴拿米换了酒喝,醉倒在半路上,阳城一点也没有责备他。
B.德宗皇帝召阳城任右谏议大夫,人们认为他一定能拼死力谏,但阳城看到朝廷腐败,皇帝又听不进谏言,于是和两个弟弟请来宾客日夜酗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
C.裴延龄捏造罪名陷害陆贽等人,皇帝信以为真,极为震怒,无人敢出来讲话。阳城挺身而出,约王仲舒一起上疏,极力揭发裴延龄的罪过,接连几天为陆贽等人申辩。
D.观察府派判官来催办税赋,阳城就投狱自罚。判官拜见阳城说,我不过是奉命来给您请安的。判官待了几天,见阳城仍然不敢回去,只好匆忙辞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