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逢,字延吉。父隐,右仆射。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光逢幼嗜坟典,动守规检,议者目之为“玉界尺”。僖宗朝,登进士第。逾月,辟度支巡官,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转尚书左丞、翰林承旨。
昭宗幸石门,光逢不从,昭宗遣内养戴知权赴行在,称疾解官。驾在华州,拜御史中丞。时有道士许岩士、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骤至列卿宫相,因此以左道求进者众,光逢持宪纪治之,皆伏法,自是其徒颇息。改礼部侍郎、知贡举。光化中,王道浸衰,南北司为党,光逢素惟慎静,虑祸及己,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门人柳璨登庸,除吏部侍郎、太常卿。入梁为中书侍郎、平章事,累转左仆射兼租庸使,上章求退,以太子太保致仕。梁末帝爱其才,征拜司空、平章事。无几以疾辞,授司徒致仕。
同光初,弟光胤为平章事,时谒问于私第,尝语及政事,他日,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其清净寡欲端默如此。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时属乱离,女冠委化于他土。后二十年,金无所归,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其旧封尚在。两登廊庙,四退邱园,百行五常,不欺暗室,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天成初,迁太保致仕,封齐国公,卒于洛阳。诏赠太傅。
(选自《旧五代史•卷五十八》)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度支巡官 辟:征召。
B.骤至列卿宫相 骤:很快。
C.王道浸衰 浸:浸透
D.弟光胤为平章事 为:任,担任。
2.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皆以文学德行知名//无几以疾辞
B.自是其徒颇息//梁末帝爱其才
C.时谒问于私第//尝有女冠寄黄金一镒于其室家
D.瞽者马道殷出入禁庭//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光逢“慎静廉洁”的一组是
①光逢与弟光胤,皆以文学德行知名
②因持冠伊洛,屏绝交游,凡五六年
③光逢署其户曰“请不言中书事”
④纳于河南尹张全义,请付诸宫观
⑤历官台省,内外两制,俱有能名
⑥缙绅咸仰以为名教主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①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赵光逢年幼时爱读经典书籍,一举一动都很守规矩,人们把他看作象“玉界尺”那样正直温和的人。
B.他的门人柳璨受重用,任吏部侍郎、太常卿。到梁朝时,柳璨又担任了中书侍郎、平章事,转任左仆射兼租庸使。
C.赵光逢眼见王道衰退,有人结党,他担心灾祸殃及自己,因而辞官到伊洛隐居,前后达五六年之久。
D.曾经有个女道士寄放了二十两黄金在他家里,后来女道士死了。二十年后,赵光逢便将金子交给官府,金子上的旧封条还在。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3题
召公谏厉王弭谤(1)《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厉王虐,国人谤王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B.国人莫敢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C.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
D.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下列句子,属于从反面劝阻厉王“弭谤”的一组是( )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②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③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
④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⑤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⑥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
⑦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A.①⑥ | B.①⑦ | C.②④ | D.③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写法的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召公主要用比喻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向周厉王阐明了不可“弭谤”的道理。 |
B.本文和课文《勾践灭吴》一样,都体现了《国语》这部史书重在记言的特点。 |
C.本文和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都旨在规劝君主广开言路,纳谏除弊。 |
D.齐威王欣然纳谏除弊,“战胜于朝廷”;周厉王拒谏残酷弭谤,终被人民推翻——强烈反差的结果,清楚有力地显示出了邹忌和召公谏劝的高下优劣。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徐文长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表上,永陵喜甚。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赀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①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②,幸勿脱失。”皆曰:“如命。”一知县以他羁③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④,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其胸中又有一段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当其放意,平畴千里;偶尔幽峭,鬼语秋坟。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
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⑤,一座大惊。
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注:①入帘:指担任考官。 ②本房:考官分房阅卷。 ③他羁:其他事拖累。 ④曲蘖:酿酒的发酵物,指代酒。 ⑤遁情:隐去的真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非时:不按规定时间
B.信心而行,恣意谈谑,了无忌惮信心:充满自信地
C.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饵:诱降
D.公后以他事杖杀之杖:用杖刑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②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B.①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C.①一知县以他羁后至 ②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①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文长才华出众的一组是( )
①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②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③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 ④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 ⑤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⑥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总督胡宗宪欣赏徐文长的才能,就聘请他担任幕僚。徐文长既要胡公以礼相待,又要求行动自由,胡公都一一答应了他。
B.徐文长虽然很有才华,然而命运弄人,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他只得放纵地饮酒,恣情于游山玩水,走遍了北方的荒漠之地。
C.徐渭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才,只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腐朽,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便潦倒一生,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作者对他的遭遇表示了极大的同情。
D.本文选取徐渭生平几件惊世骇俗可歌可佩的事迹,突出了他的“奇”,对他的诗歌创作所作的概括,生动隽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座,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徽之
徽之字子猷,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 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未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啸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欢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耶!”尝居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浩然,独酌酒咏左思《招引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慠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云:“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选自《晋书·王徽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卓荦:特出
B.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经宿:一整夜
C.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秽:污浊
D.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算:年数,寿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 ②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①何可一日无此君耶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①而有生人乐代者 ②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D.①则死者可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徽之不拘礼法的事实的一组是( )
①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②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③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④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 ⑤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 ⑥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徽之生性高远而不合群,不受羁绊。担任大司马桓温的参军,常常蓬着头,衣带散乱,根本不管府中的公事。
B.王徽之见吴中有一士大夫家长着一片好竹,未经人家许可便径自前去观赏。主人洒扫庭院请他坐下,徽之也不回头看他一眼。主人一怒之下便关上门赶他出去,徽之方才扫兴地离开。
C.王徽之和王献之不幸一同染上重病后,他自认为自己的才能和地位不如弟弟,因此 宁愿用自己的死换得弟弟活下来;弟弟死后,他痛苦不堪,病情加重,不久便去世了。由此可见他们兄弟二人感情的深厚。
D.王徽之清高孤傲,不拘礼法,其实他的感情世界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以典型事例写人物性格,生动而具体。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邓元义妻
后汉南康邓元义,父伯考为尚书仆射。元义还乡里,妻留事姑,甚谨。姑憎之,幽闭空室,节其饮食。羸露日困,终无怨言。时伯考怪而问之,元义子朗时方数岁,言母不病,但苦讥耳。伯考流涕曰:“何意亲姑,反为此祸?”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仲为将作大匠,妻乘朝车出,元义于路旁观之,谓人曰:“此我故妇,非有他过,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其子朗,时为郎,母与书,皆不答,与衣裳,辄以烧之。母不以介意。母欲见之,乃至亲家李氏堂上,令人以他词请朗。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母追谓之曰:“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耶!”因此遂绝。(选自干宝《搜神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伯考怪而问之怪:责怪
B.羸露日困,终无怨言羸露:瘦弱得露出骨头
C.母与书,皆不答答:回信
D.令人以他词请朗他词:托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元义子朗时方数岁,言母不病,但苦讥耳 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俯
B.①此我故妇,非有他过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C.①与衣裳,辄以烧之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①朗至,见母,再拜涕泣,因起,出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邓元义妻贤惠的一组是( )
①妻留事姑,甚谨 ②姑憎之,幽闭空室,节其饮食③羸露日困,终无怨言④遣归家,更嫁为应华仲妻 ⑤家夫人遇之实酷,本自相贵⑥母不以介意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⑤⑥ D.①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元义妻被休,仅仅是因为“姑憎之”,毫无道理可言,妇女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可见一斑。
B.邓元义妻被婆婆虐待得瘦弱不堪,邓元义起初以为她病成那样,他儿子邓朗虽然才几岁,也知道母亲不是生病,而是因为饥饿。
C.邓元义妻离开邓家后时常想念儿子,又是写信,又是送衣服,并想方设法见到儿子,但儿子的态度让她失望,最后便断绝了往来。
D.邓朗幼时尚能同情母亲,长大为官后却变得冷酷。由此可见,封建礼教不仅压迫妇女,也毒化了社会风气。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意亲姑,反为此祸?
②我几死。自为汝家所弃,我何罪过,乃如此耶!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人死,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五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 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吴兵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必覆楚覆:颠覆
B.为我谢申包胥曰谢:致歉
C.楚虽无道道:道德,道义
D.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去: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员之亡也,谓包胥曰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申包胥存楚的决心和行动的一组是( )
①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②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③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④六月,败吴兵于稷⑤包胥曰:“我必存之。” ⑥申包胥亡于山中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掘墓鞭尸,表现了他对楚平王的深仇大恨,而这种怀恨发誓“覆楚”的举动,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也稍嫌过分了点。
B.申包胥尽管曾与伍子胥为友,但在国家面临存亡之际,毅然弃私情而全大义,体现了他因公废私、不失大节的崇高精神。
C.阖庐在两国交兵之际从敌军中解脱出来攻打他的弟弟,迫使其弟投奔敌国,增强了敌国的力量,这无异于为渊驱鱼。
D.申包胥站在秦国朝堂上,日夜痛哭,七天七夜没有停止,从而打动了秦哀公,促使秦国出兵救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②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