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①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②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收,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孙子筹策③庞涓明矣,然不能蚤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去:离开
  B.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蹶:受挫折,折损。
  C.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D.见白书,乃钻火烛之烛:照亮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而轻齐 B.遂成竖子之名蟹六跪而三螯
  古之人不余欺也
  C.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D.孙膑以此名显天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孙膑“能行”和“能言”的一组是()
   A.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B.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D.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
  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膑精通兵法,善于扬长避短,因势利导,指挥作战常常智胜敌手,深得齐将田忌
  重用。在马陵之战中,他用减灶的计策诱敌深入,大破魏军,名扬天下。
  B.庞涓曾与孙膑同学兵法,后来做了魏惠王的将军,因忌恨孙膑,设计断其双足。在
  马陵之战中,庞涓在消灭齐军士卒过半的情况下,终因过于自信,兵败自刭。
  C.马陵之战可以说是一场心理战争。孙膑紧紧抓住魏军凶悍勇猛,一向瞧不起被称为
  胆小怯弱的齐兵的心理,精心策划,巧设埋伏,终于计胜庞涓。
  D.本文通过马陵道智斗庞涓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孙膑过人的智谋和卓越的战略战术思
  想。他的《孙膑兵法》为后世传诵,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容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司马温公幼时,患(1)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2),众兄弟既(3)成诵,游息(4)矣;独下帷绝编,迨(5)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6),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7)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8)。”(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1)患:担心,害怕;(2)群居讲习: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3)既:已经;(4)游息:游玩休息;(5)迨:等到;(6)用力多者收功远: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7)尝:曾经;(8)思其义所得多矣: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翻译下列句子。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有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范仲淹二岁而孤(1),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2)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3),辄以水沃面(4);食不给,啖(5)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6),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7)。”
注释:(1)孤:幼年丧父;(2)每:常常;(3)或夜昏怠:有时晚上昏睡懈怠;或:有时;(4)辄以水沃面: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沃:洗。(6)乃至被谗受贬: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谗:说别人坏话;(7)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③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④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4.划分这段文字的层次并简要归纳层意。
①②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的什么文章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这句话在本文中起了什么的作用。

薛谭学讴(1)于(2)秦青,未穷(3)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4)。秦青弗止(5),饯行于郊衢(6),抚节(7)悲歌,声振林木,响遏(8)行云。薛谭乃谢而(9)求反(10),终身不敢言归。
注释:(1)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翻译:薛谭乃谢而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3。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4。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文征明临(1)写《千字文》,日(2)以十本为率(3),书(4)遂(5)大进。平生于(6)书,未尝(7)苟且(8),或(9)答人简札(10),少(11)不当意,必再三易(12)之不厌(13),故(14)愈老而愈益(15)精妙。(《书林纪事》)
注释:(1)临:临贴,照着字画模仿。(2)日:每天。(3)率:标准。(4)书:书法。(5)遂:于是,就。(6)于:对,对于。(7)尝:曾经。(8)苟且:敷衍了事,马虎。(9)或:有时。(10)简札:信件,书信。(11)少:稍微。(12)易:改换,更换。(13)厌:嫌麻烦而讨厌。(14)故:所以。(15)愈益:愈加,更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翻译下列句子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张无垢谪(1)横浦,寓(2)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3)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4)十四年。洎(5)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6),至今犹存。(《鹤林玉露》)
注释:(1)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员降级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2)寓:居住。(3)昧爽:天将亮。昧,昏暗。爽:明朗,清亮。(4)如是者:象这样。(5)洎:等到。(6)双趺之迹隐然: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下列句子。
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3.选出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如是者十四年
B.其如土石何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