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游庐山记
〔清〕敬恽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①,泊左蠡。庚辰,舣星子②,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③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松杉千万为一桁,横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求李氏山房遗址,不可得。登含鄱岭,大风啸于岭背,由隧来。风止,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④,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窥玉渊潭,憩栖贤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途中访简寂观,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头陀。
甲申,吴兰雪携廖雪鹭、沙弥朗园来,大笑,排闼入。遂同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叩黄岩寺,踏乱石寻瀑布源,径绝而止。复返宿秀峰寺。兰雪往瞻云,一微头陀往九江。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
【注】①宫亭:宫亭湖,彭蠡湖(鄱阳湖)的别称。②舣(yǐ):船靠岸叫舣。星子:县名,在鄱阳湖西北岸,庐山之南。③振钥:用钥匙开锁,指打开文会堂的门。顿:住下。④湖壖(ruán):湖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出后,循贯道溪循:顺着 |
B.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且:将要 |
C.未抵秀峰寺里所所:左右 |
D.旋至寺,观右军墨池旋:返回 |
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体现庐山“有娱逸之观”的一组是
①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
③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④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
⑤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⑥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庐山三面环水,而那水因为是河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是显得清逸动人。 |
B.作者是因为有事渡过鄱阳湖,顺道上了庐山,有了庐山之游,在山上逗留了数日,晚上住宿在文会堂、秀峰寺等地。 |
C.庐山云蒸雾绕,尤其是作者在登上五老峰后,极目远眺彭泽,大朵的云遮天蔽日,滚滚而来,让作者叹为观止。 |
D.作者的庐山之游,既想饱览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想趁机观赏李白的读书堂和王羲之的墨池等人文景观。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西行,寻至栗里卧醉石,石大于屋,当涧水。
译文:
②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贻后之好事者焉。
译文: 用斜线(/)给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6处)
《易》曰:“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诚哉斯言,不可以不深察也。伏惟陛下欲善之志不减于昔时闻过必改少亏于曩日若以当今之无事行畴昔之恭俭则尽善尽美矣。 《贞观政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邵亢,字兴宗,丹阳人。赋诗豪纵,乡先生见者皆惊伟之。时布衣被召者十四人,试崇政殿,独亢策入等,除建康军节度推官。或言所对策字少,不应式,宰相张士逊与之姻家,故得预选,遂报罢。召试秘阁,授颍州团练推官。晏殊为守,一以事诿之。民税旧输陈、蔡,转运使又欲覆折缗钱,且多取之。亢言:“民之移输,劳费已甚。方仍岁水旱,又从而加取,无乃不可乎?”遂止。进集贤校理。仁宗继嗣未立,亢言:“国之外患在边圉,然御之之术,不过羁縻勿绝而已。内患则不然,系社稷之安危,不可不蚤定也。”提点开封县镇公事。比有纵火者,一不获则主吏坐罪,民或自燔其居以中吏。亢请非延及旁舍者,虽失捕,得勿坐。徙为府推官,改度支判官。召对群玉殿,英宗访以世事,称之曰:“学士真国器也。”擢同修起居注。神宗立,迁龙图阁直学士。有谮之者曰:“先帝大渐时,亢尝建垂帘之议。”帝知其妄,置不问。亢自诉曰: “方先帝不豫,群臣莫得进见,臣无由面陈,必有章奏。乞索之禁中,若得之,臣当伏诛;不然,则谗臣者,岂宜但已,愿下狱考实。”帝不许。进枢密直学士、知开封府。亢遇事敏密,吏操辞牍至前,皆反覆阅之。人或以为劳,亢曰:“决是非于须臾,正当尔。初虽烦,后乃省也。”籍里闾恶少年与吏之废停者,一有所犯,皆迁处之,畿下斗讼为之衰止。拜枢密副使。夏人诱杀知保安军杨定,朝廷谋西讨。亢曰:“天下财力殚屈,未宜用兵,唯当降意抚纳,俟不顺命,则师出有名矣。”因条上其事。诏报之曰:“当悉如卿计。”未几,夏主谅祚死,国人执杀定者来请和。或欲乘此更取塞门地,亢以为幸人之丧,非义也,乃止。亢在枢密逾年,无大补益,帝颇厌之。亢亦引疾辞。薨,年六十一。赠吏部尚书,即其乡赐以居宅,谥曰安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七十六》)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以事诿之 诿:委托 |
B.方先帝不豫豫:快乐 |
C.正当尔 尔:这样 |
D.国人执杀定者来请和执:捕捉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邵亢“真国器也”的一组是()(3分)
①试崇政殿,独亢策入等②内患则不然,系社稷之安危
③亢请非延及旁舍者,虽失捕,得勿坐。④乞索之禁中,若得之,臣当伏诛
⑤天下财力殚屈,未宜用兵⑥亢以为幸人之丧,非义也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邵亢才华横溢,诗作豪放不羁,乡里的先生认为他卓异出群,凭借才华能力,从布衣直接被召为官员。 |
B.邵亢关注百姓疾苦和朝廷、社稷安危,敢于直言。他直谏仁宗早立太子,并建议修改因抓不到纵火犯而处罚主管官吏的法律。 |
C.邵亢为人正直严谨,遭到他人诬陷时,不仅敢于自我申辩,而且要求皇上能够严格处理此事,不让诬陷他的人逍遥法外。 |
D.邵亢历任仁宗、英宗、神宗等朝,为人审时度势,讲求道义。有人想乘夏主新丧之际用兵,邵亢认为不可以。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民之移输,劳费已甚。方仍岁水旱,又从而加取,无乃不可乎?
(2)籍里闾恶少年与吏之废停者,一有所犯,皆迁处之,畿下斗讼为之衰止。
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5分)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2分)
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麋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表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进匕箸。以母故,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日:“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日: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令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环尤好学,工书工:擅长 |
B.盍往依之盍:何不 |
C.谭谢不纳,母大困谢:推托,推辞 |
D.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独:独自 |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杜环“好周人急”的一组是
①奉糜食母,抱衾寝母②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付③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④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⑤以母故,不敢大声语⑥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
A.①⑤⑥ | B.②④③ | C.③④⑥ | D.①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环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带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 |
B.兵部主事常允恭的母亲因家庭变故无处可归,在九江城下哭泣,经人指点后便到金陵找到常允恭的朋友谭敬先,但谭敬先没有收留她。 |
C.遍寻亲朋来果后,常母就在杜环家中住了下来,虽然家贫,但杜环还是购置布帛让妻子为常母做衣服和被子,常母有病,杜环也亲自为她煮药,照顾周到。 |
D.常母因思念自己的孩子,病情加重,三年后去世,杜环为她置办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还按时给她扫墓。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给以他事辞去,不复顾。
(2)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9分)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对第二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
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16分)
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万历五年,由礼部右侍郎改吏部。时行以文字受知张居正,蕴藉不立崖异,居正安之。
六年三月,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遂以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张居正揽权久,操群下如束湿,异己者率逐去之。及居正卒,张四维、时行相继柄政,务为宽大。以次收召老成,布列庶位,朝论多称之。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十二年三月,御史张文熙尝言前阁臣专恣者四事,请帝永禁革之,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初,御史魏允贞、郎中李三才以科场事论及时行子用懋,贬官。给事中邹元标劾罢时行姻徐学谟,时行假他疏逐之去。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冬得毋废。世以此称时行长者。评事雒于仁进《酒色财气四箴》,帝大怒,召时行等条分析之,将重谴。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十四年正月,光宗年五岁,而郑贵妃有宠,生皇三子常洵,颇萌夺嫡意。时行率同列再请建储,不听。廷臣以贵妃故,多指斥宫闱,触帝怒,被严谴。十八年,帝召皇长子、皇三子,令时行入见毓德宫。时行拜贺,请亟定大计。帝犹豫久之,下诏日:“朕不喜激聒。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时行因戒延臣毋激扰。明年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请具册立仪注。帝怒,命展期一年。而内阁中亦有疏入。时行方在告,次辅许国首列时行名。时行密上封事。言:“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于是给事中罗大纮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中书黄正宾复论时行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之罪。二人皆被黜责。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诏驰驿归。四十二年,时行年八十,帝遣行人存问。诏书至门而卒。诏赠太师,谥文定。(节选自《明史·申时行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居正将归葬父,请广阁臣。广:扩充 |
B.异己者率逐去之率:统率 |
C.有德不谙大计谙:懂得 |
D.帝遣行人存问存:慰问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明申时行“柄政宽大”的一组是 (2分)
①四维忧归,时行为首辅。②时行疏争,帝深以为然,绌文熙议不用。
③已而占物情,稍稍擢三人官,三人得毋废。
④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
⑤时行因戒廷臣毋激扰。⑥御史邹德泳疏复上,时行力求罢。
A.①③⑤ | B.②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申时行因为文采与书法受到张居正赏识,又因为为人含蓄宽容不标新立异,让张居正很放心,但申时行的为政风格却与张居正有很大的不同。 |
B.张四维、申时行相继执政后,依次召回被张居正贬黜的有经验的臣子,让他们担任各种适宜的职位,这样的做法得到了朝廷上下舆论的称赞。 |
C.给事中邹元标弹劾请求罢免申时行,罪名是他和徐学谟结为儿女亲家。后来申时行还是借其他的奏章罢免驱逐了邹元标。 |
D.为了向万历皇帝施加压力,次辅许国在建议立太子的奏章中把当时休假的申时行的名字列在最前面。申时行密上奏章说明实情,这种明哲保身的做法造成他最终被弹劾罢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时行请毋下其章,而讽于仁自引去,于仁赖以免。(5分)
(2)于是给事中罗大绂劾时行,谓阳附群臣之议以请立,而阴缓其事以内交。(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