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中学09届高三第3次月考历史试题)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 |
C.农业集体化运动 | 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占山护泽,强盗律论"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山泽产权:按官阶等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第一和第二次内战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政变 第二章(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近代部分》,1972年版 |
目录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商业革命 第二节文艺复兴 第三节宗教改革 第四节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1689-1742年的英国 第二节(略) --摘编自《世界史·近代史编》,1972年版,2011年版 |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责,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鳊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尸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联合国多次讨论不扩散核武器问题,但因美、苏两国的争斗,没有取得成果。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576号决议,要求所有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暂时和自愿地不将核武器控制权移交给非核国家,不向其提供制造核武器的必要的机密情报。
60年代上半期,法国核试验成功,拥有了核武器。1968年,联合国大会以95票对4票、21票弃权通过决议,批准美、苏联合提出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表示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国家加入。随后,美、苏、英以及另外59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条约规定:缔约的核国家保证不直接或间接地把核武器转让给无核国家,不援助无核国家制造核武器;缔约的无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其他国家的核武器转让,不寻求或接受制造核武器的援助,也不向别国提供这种援助。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井结台所学知识,说明在联合国通过1576号决议后有关国家仍要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得以签订的原因及其作用。(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