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之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这既是我心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缺的保障。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部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员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军之力实多”。
——《中国革命记录》
近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孙中山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
材料二: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则材料出自毛泽东在什么会议上的报告?(3分)他在报告中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应怎样转移?(3分)
(2)结合课本知识,写出建国初期被“糖衣炮弹”击倒的两位共产党员干部姓名。(2分)他们在什么运动中被依法判处死刑?(2分)
(3)根据材料二回答,共产党人应该怎样防止被“糖衣炮弹”击倒?(5分)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意在帮助林彪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思想认识,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在信中,毛泽东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当时林彪的悲观思想是否反映了中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并简述理由。
(2)当时毛泽东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
(3)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后来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
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
从6月初起,为支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此后,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工人阶级和先进知识分子分别起了什么作用?(3分)
(2)依据材料归纳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6分)
(3)五四运动的性质是什么?(1分)

简述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特点、主要内容、影响。(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总值比重变化表

年代
美国
联邦德国、英、法、日之和
1948年
54.6%
19.6%
1970年
37.8%
31.5%

材料二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比重变化表

年代
1950年
1960年
1971年
1972年
美国
48.5%
31.2%
9.7%
7.6%
日本
1.3%
3.2%
12.4%
12.3%
欧共体各国

26.5%
30.0%
29.6%

材料三由于欧洲共同体和日本的商品积极打入美国市场,加上爆发美元危机,1971年美国的贸易逆差达20亿美元。面对这种情况,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决定对进口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此项政策一旦实施,将使西欧六国对美国出口货物的87%受到影响,美国的出口货物要缴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一倍;将使日本每年损失20亿美元。日本和西欧六国联合起来,同美国进行斗争。西欧六国坚决要求美国取消进口附加税,否则六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经过西欧六国和日本的坚决斗争,美国最终取消了进口附加税。
(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二战”后初期西欧及日本同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差悬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6分)
(2)与“二战”后初期相比,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0年代初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直接导致了什么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西欧日本同美国的经济关系。(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