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虞翻字仲翔,会稽馀姚人也。策(孙策)薨,诸长吏并欲出赴丧,翻曰:“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因留制服(丧服,这里作动词)行丧。诸县皆效之,咸以安宁。后翻州举茂才,汉召为侍御使,曹公(曹操)司空(官职名)辟(征召、征聘),皆不就。
孙权以为骑都尉。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又性不协俗,多见谤毁,坐徙丹阳泾县。吕蒙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因此令翻得释也。后蒙举军西上,南郡太守麋芳开城出降。蒙未据郡城而作乐沙上。翻谓蒙曰:“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何不急入城持其管籥(锁钥)乎?”蒙即从之。时城中有伏计,赖翻谋不行。关羽既败,权使翻筮(占卜)之,翻曰:“不出二日,必当断头。”果如翻言。权曰:“卿不及伏羲,可与东方朔为比矣。”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权既为吴王,欢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阳醉,不持。权去,翻起坐。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惟大司农刘基起抱权谏曰:“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虽翻有罪,天下孰知之?且大王以能容贤畜众,故海内望风,今一朝弃之,可乎?”翻由是得免。
翻尝乘船行,与麋芳相逢,芳船上人多欲令翻自避,先驱曰:“避将军船!”翻厉声曰:“失忠与信,何以事君?倾人二城,而称将军,可乎?”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后翻乘车行,又经芳营门,吏闭门,车不得过。翻复怒曰:“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芳闻之,有惭色。翻性疏直,数有酒失。权积怒非一,遂徙翻交州。虽处罪放,而讲学不倦,门徒常数百人。又为《老子》、《论语》、《国语》训注,皆传于世。
(选自《三国志》,有删节)
1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长吏并欲出赴丧 并:一起,一同。
B.曹公为司空辟,皆不就 就:赴任,上任。
C.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抗:对抗,反抗。
D.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 手:手拿,手执
1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汝欲以伪求免邪
以其无礼于晋B. 芳阖户不应而遽避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C. 城中之人岂可尽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虞翻“疏直”的一组是( )
①翻数犯颜谏争,权不能悦
②恐邻县山民或有奸变,远委城郭,必致不虞。
③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
④失忠与信,何以事君?
⑤今区区一心者麋将军也,城中之人岂可尽信。
⑥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⑥ C.②③④⑥ D.②④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虞翻遇事周全,深谋远虑。孙策死后,他劝阻了一些想去赴丧的官吏,保持了社会的安定;麋芳出降,他建议要先控制住城门,以防有变,挫败了城中伏击的阴谋。
B.虞翻非常好酒,喝酒后总是冒犯孙权。一次孙权亲自敬酒,他假装醉酒卧地;孙权走后,他又起身。孙权为此把他流放到交州,此后他以讲学为生。
C.虞翻正直坦率,遇到看不惯的事,他总是挺身而出。于禁骑马和孙权并排而行,遭到他的呵斥;乘车与麋芳相遇,麋芳的部下要他让道,遭到他的讥讽。
D.虞翻有多方面的才能。他懂医学,曾为吕蒙治病;他会占卜,预言关羽两日被杀,果然得到了验证;他学识渊博,曾为《老子》《论语》《国语》作注释。
17、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翻兼知医术,请以自随。
(2)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
(3)当闭反开,当开反闭。岂得事宜邪?
文言文阅读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崇宁四年,西夏骚动,世忠斩关杀敌将,掷首墙外,诸军乘之,夏人大败。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
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 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宋史•韩世忠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年鸷勇绝人绝:超过 |
B.俾统制解元守高邮俾:使,让 |
C.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绐:等到 |
D.秉将旄,皆其部曲秉:持,拿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
B.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
C.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
D.俄复出间/道世忠/独部敢死士殊死斗敌/少却/顾一骑士锐/甚跃马/斩之敌/众大溃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世忠早年勇猛过人,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世忠认为侮辱了自己,而将其痛打一顿。后来,他凭借勇猛和骑马射箭技艺高超而使自己勇冠三军。 |
B.世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沉着镇定,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经过激战几个回合,金兵伤亡惨重。 |
C.世忠英勇善战,胸怀韬略,在抗击西夏和金的战争中为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同金的作战,整个朝野都给世忠很高的评价,其部下也受到了嘉奖。 |
D.世忠为官正派,告诫家人不要忘忠。在岳飞蒙冤这一事件上,不肯依附丞相秦桧,为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世忠这个人还轻财好义,把自己收到的租税分给了各户百姓。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
(2) 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许文岐,字我西,仁和人。祖子良,巡抚贵州右佥都御史。父联枢,广西左参政。文岐,崇祯七年进士。历南京职方郎中。贼大扰江北,佐尚书范景文治戎备,景文甚倚之。迁黄州知府,射杀贼前锋一只虎,夺大纛① 而还。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十三年迁下江防道副使,驻蕲州。贼魁贺一龙、蔺养成等萃蕲、黄间,文岐设备严。贼党张雄飞将南渡,命游击杨富焚其舟,贼乃却。巡抚宋一鹤上其功。副将张一龙善驭兵,文岐重之。尝共宿帐中,军中夜呼噪,文岐曰“此奸人乘夜思遁耳”,坚卧不出。质明,叛兵百余人夺门遁,一龙追获尽斩之,一军肃然。杨富既久镇蕲,一鹤复遣参将毛显文至,不相得,兵民汹汹。文岐会二将,以杯酒释之,始无患。
十五年,左良玉溃兵南下大掠。文岐立马江口迎之,兵莫敢犯。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会擢督粮参政当行,文岐叹曰:“吾为天子守孤城二载矣,分当死封疆,虽危急,奈何弃之。”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无何,荆王府将校郝承忠潜通张献忠。明年大举兵来攻,文岐发炮毙贼甚众。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献忠闻其名,不杀,系之后营。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文岐密谓曰:“观贼老营多乌合,凡此数万卒皆被掠良民,若告以大义,同心协力,贼可歼也。”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以柳圈为信。谋泄,献忠索之,果得柳圈,缚文岐斩之。将死,语人曰:“吾所以不死者,志灭贼耳。今事不成,天也。”含笑而死,时文岐陷贼中已七十余日矣。事闻,赠太仆卿。
【注】①大纛: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
(节选自《明史》)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文甚倚之倚:倚重 |
B.时警报日急,人无固志固:坚定的 |
C.时举人奚鼎铉等数十人同系系:联系 |
D.于是阴相结,期四月起事阴:暗地里 |
下列对原文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
B.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
C.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
D.夜将半/雪盈尺/贼破西门/入文岐巷/战雪愈甚/炮不得发/遂被执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许文岐作战勇武。当贼寇在江北一带作乱时,文岐辅助尚书范景文进行防御。在黄州知府任上,与敌军的交战中射杀了敌军的前锋一只虎,最后夺得敌军大旗而还。 |
B.许文岐驻守蕲州期间,贼寇头目贺一龙、蔺养成等聚焦于蕲州、黄州一带,许文歧严密防备。后来贼党张雄飞将要南渡长江,文岐用计迫使贼党放弃这次计划。 |
C.许文岐善于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久镇蕲州的杨富与新到的参将毛显文不和,弄得兵民不安,文歧在宴会中消除了两人的矛盾。 |
D.许文岐忠于朝廷。形势紧迫,人心惶惶,许多人没有固守阵地的想法,许文歧仍要坚守;他没有被杀的原因,在于他立志消灭叛贼。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有重囚七人,纵归省,克期就狱,皆如约至,乃请于上官贷之。
遣妻奉母归,檄富、显文出屯近郊,为固守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其先有宠于古之卫君。至黯七世,世为卿大夫。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东越相攻,上使黯往视之。不至,至吴而还,报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净,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上闻,召以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治务在无为而已,弘大体,不拘文法。
当是时,太后弟武安侯蚡为丞相,中二千石来拜谒,蚡不为礼。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天子方召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史记·汲郑列传》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比延烧比:并排,挨着 |
B.伏矫制之罪矫:纠正 |
C.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发:打开 |
D.以数切谏切:急切,迫切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东越相攻②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B.①群臣或数黯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
C.①公卿皆为黯惧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
D.①宁令从谀承意②宁溘死以流亡兮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汲黯为官清正忘我的一组是()
①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②其治,责大旨而已,不苛小。
③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④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⑤然黯见蚡未尝拜,常揖之。
⑥且已在己位,纵爱身,奈辱朝廷何!
A.①④⑥ | B.②③⑤ | C.①②⑤ | D.③⑤⑥ |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皇上派汲黯去视察东越之间的争斗,汲黯只到达吴郡就回来了,因为他认为不必为这样琐屑的事而前派使臣。 |
B.汲黯学习黄老学说,又因多病,所以处理地方政务主张无为,人们因此对他大加称赞。 |
C.太后的弟弟武安侯为丞相,很多高官都来拜见,只有汲黯见他从不曾行拜礼,只是拱拱手。 |
D.汲黯因为总是直言进谏,不能久留宫内。他对皇帝的批评毫不留情,汉武帝恼怒他过分卤莽,但他始终以朝廷为重。 |
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黯以父任,孝景时为太子洗马,以庄见惮。
(2)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
(3)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卢彦伦,临潢人。辽天庆初,萧贞一留守上京,置为吏,以材干称。是时,临潢之境多盗,而城中兵无统属者,府以彦伦为材,荐之于朝,即授殿直、勾当兵马公事。
辽兵败于出河店,还至临潢,散居民家,令给养之,而军士纵恣侵扰,无所不至,百姓殊厌苦之。留守耶律赤狗儿不能禁戢,乃召军民谕之曰:“契丹、汉人久为一家,今边方有警,国用不足,致使兵士久溷父老间,有侵扰亦当相容。”众皆无敢言者。彦伦独曰:“兵兴以来民间财力困竭今复使之养士以国家多故义固不敢辞而此辈恣为强暴人不能堪且番、汉之民皆赤子也,夺此与彼,谓何?”
初取临潢,军中有辛讹特刺者,旧为临潢驿吏,与彦伦善,使往招谕,彦伦杀之。辽授彦伦团练使、勾当留守司公事。
天辅四年,彦伦从留守挞不野出降。授夏州观察使,权发遣上京留守事。师还,挞不野以城叛,彦伦乃率所部逐挞不野,尽杀城中契丹,遣使来报。未几,辽将耶律马哥以兵取临潢,彦伦拒守者七月。会援兵至,敌解围去,因赴阙。
天会二年,知新城事。城邑初建,彦伦为经画,民居、公宇皆有法。改静江军节度留后,知成州烟火事。未几,迁静江军节度使。天眷初,行少府监兼都水使者,充提点京城大内所,改利涉军节度使。未阅月,还,复为提点大内所。彦伦性机巧,能迎合悼后意,由是颇见宠用。岁余,迁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为宋国岁元使。改礼部尚书,加特进,封郇国公。天德二年,出为大名尹。明年,诏彦伦营造燕京宫室,以疾卒,年六十九。
(选自《金史·卷七十五列传第十三》,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授殿直、勾当兵马公事授:授予 |
B.无所不至,百姓殊厌苦之厌:厌恶 |
C.权发遣上京留守事权:权力 |
D.敌解围去,因赴阙 阙:朝廷 |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兵兴以来/民间财力困竭/今复使之养士/以国家多故/义固不敢辞而/此辈恣为强暴/人不能堪/ |
B.兵兴以来/民间财力困竭/今复使之/养士/以国家多故/义固不敢辞/而此辈恣为强暴/人不能堪/ |
C.兵兴以来民间/财力困竭/今复使之养士/以国家多故/义固不敢辞/而此辈恣为强暴/人不能堪/ |
D.兵兴以来/民间财力困竭/今复使之养士/以国家多故/义固不敢辞/而此辈恣为强暴/人不能堪/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彦伦才能出众。辽天庆初年,担任萧贞一吏人时,凭才能闻名;临潢境多盗贼,城中士兵没有统管的人,官府因其才能,把他推荐给朝廷。 |
B.卢彦伦是非分明。辛讹特刺以前是临潢的驿吏,也是卢彦伦的好朋友,一直与卢彦伦交好;后来他受命率金兵进攻临潢时,卢彦伦斩杀了他。 |
C.卢彦伦处事果断。卢彦伦曾经跟随过留守挞不野,挞不野发生叛乱时,卢彦伦就率领部下驱逐他,把城中的契丹人全部杀掉,派使者来报告。 |
D.卢彦伦管理地方事务时,可谓管理有方。天会二年,在他掌管新城事之时,城邑刚开始建造,卢彦伦为城市建造规划,民居公房都很有章法。 |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番、汉之民皆赤子也,夺此与彼,谓何?
(2)明年,诏彦伦营造燕京宫室,以疾卒,年六十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每题3分,共12分)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迫逼,令其转徙卒:通“猝”,突然 |
B.太府之帛为殚殚:竭尽 |
C.帝嘉其直嘉:赞赏 |
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讽:讽刺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政养人之本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B.①陛下欲何方以赈之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
C.①宋璟闻而叹曰②王笑而不言 |
D.①后皆有闻于时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年去世,宋璟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
将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
(2) 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