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中秋的中国含义
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除夕吃饺子、放鞭炮,端午节赛龙舟,重阳登高,中秋赏月……所有这些文化标志加起来,才是文化意义上完整的中国人。
中秋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已成为当今的一个舆论热点。由中国新闻网、白沙飞翔公益基金会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网路投票活动,签名投票者竟近百万之众,留言万条之多。
回顾近年来,除了每年一度的央视春节晚会,我们中国的一些传统大节日,中秋、端午、清明、重阳等,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中秋,在忙忙碌碌中,除了一夜之间发现商铺里摆出花样繁多的各色月饼之外,传统中那“夕月”、“团圆”的色彩,已被割裂得支离破碎了。淡淡月光下那种中国式的亲情与祝愿,是否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呢?
其实,就在中国人自己逾行逾远、逐渐过起了“洋节”的同时,世界各地却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中国文化热。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在国外庆祝得有声有色,并且被别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背后反映出来的,也许正是时下我们这个社会在喧嚣中的一丝轻浮。
所以,在我看来,中秋“申遗”是重要的,但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即提升和改造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节操”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格调”。
弘扬和传承传统节日,首先得明确这些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本质。中秋文化在我看来,就是“和文化”。不管是民间传说称中秋源于嫦娥奔月,还是民俗专家考证认为周朝先民对月亮的崇拜,演绎的都是一个“和”字。
无论怎样的心境,“和”都是中秋永恒不变的滋味。中秋的月饼化不开浓浓的乡愁。中秋,为奔忙于事业的人编织了一个借口:再怎么忙,也该回家团聚,家和才能万事兴;中秋,也让游子乡里愁绪飘飞得莫名心痛,“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亲人的日子可否和善如昔?如今的中秋,是海峡两岸无数个家庭的不眠之夜,隔着一湾浅浅的海水,诉说祖国和平统一的梦想;中秋,也是游走异国的海外赤子们遥望祖国的时刻……要将传统中秋佳节“升格”,就要改变当前节日商业文化中的落后与庸俗,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当然,中秋佳节并不排斥现代生产方式与商业运作。它们完全可以增添传统节日的时尚元素,让传统农耕文化孕育出来的节日更多一些时代色彩。
顺便说一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可传承物质遗产而言的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以及被世界认可的程度,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成就的标志。截至目前,中国只有昆曲和古琴两项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公布的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在内蒙古流行的马头琴,去年已被蒙古国申报成功为该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家喻户晓的皮影戏,也被印度尼西亚申请为该国的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作为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源头的中国并没有给予许多民间节日以应有的重视,而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些节日都被列为法定假日。
其实在这些差距面前,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恢复几项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为这些节日申遗,其实就是在肯定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关注的就是“人类文化”,是站在人类和世界的角度上的。从这个层面来讲,文化是世界共享的。建立申报评定机制也是为了鼓励和促进各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
日本、韩国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出台了类似民间文化保护法,个中原因正在于此。所以,往大里说,世界遗产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属于中国的世界遗产,就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文化国度所特有的不凡的价值所在,是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身份证。
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到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遗存,当然应该怀着一份敬畏,一份呵护。
1.下列对“中秋的中国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把中秋节与西方的“洋节”区分开来,使之更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B.剔除中秋文化中的商业文化,还中秋月以清丽、皎洁、寄情的本色。
C.通过中秋“申遗”活动,在全社会重塑对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敬畏与呵护之心。
D.在经济日渐全球化的今天,对中秋文化的本质与功能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之所以要进行中秋“申遗”活动,是因为中秋节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立足的身份证。
B.随着人们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中秋“申遗”活动等活动将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C.相对于长城、故宫和天安门来说,中秋节、除夕等传统节日更能反映中华民族对自身特性的认同和自豪感。
D.从宏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在对待中秋节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还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积极。
E.文化是世界共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作者为什么说“中秋”等传统中国节日已经被“异化”,甚至失去了“节操”?
答:
4.文中说“中秋的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记忆”,中秋文化内涵的本质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诗人多难
朱鸿
两年之前的一个晚上,我邀几个朋友到少陵原去。
少陵原在长安南部,古已有之。唐帝国浩浩荡荡近乎三百年,不但有巍峨之长安,而且有秀丽之洛阳,其皇帝,特别是女皇帝武则天陛下,很喜欢游动于两京之间。但它的贵族却一直热衷于栖息韦曲,因为韦曲平川一片,清流多带,为风水宝地。韦曲就在少陵原的脚下,少陵原就在韦曲的岸上。少陵原于韦曲仿佛是一道屏障,有了少陵原,韦曲才显得宁帖和安妥。乌瞰韦曲,少陵原则是绝妙的立足点。
杜甫总是以“少陵野老”和“少陵布衣”自居,是因为他的祖先留了一点旧宅和老田在这里。他困于长安的那些年,不得已住在了少陵原,自耕自耘,补贴生活。有一天我突然想,杜甫在少陵原是会经常看到住在韦曲的那些贵族的,我问自己,不知道看到肥马新车,云衣霞裳,杜甫是什么心情。
仲夏之夜,少陵原高高在上,足以游弋目光,放纵思想。宇宙之大,星辰之小,清风之爽,空气之纯,还有月辉之明,蟋蟀之唱,无不助言论之兴。
我和几个朋友席地而坐,任意臧否,气氛颇为轻松和随便。不过都是文化人,遂所有问题都在文化范围。评议最多的,是杜甫;评议最深的,也是杜甫。仿佛坐在了杜甫的菜园而不多多研究杜甫,就是对先生不公正似的。
那天晚上,我和几个朋友还讨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这便是诗人的命运为什么多蹇。这个问题在少陵原一提出,我便看见辉煌的长安街上出现了一支诗人队伍,他们密密麻麻,比肩而来,接踵而去。
长安街当然是宽阔的、平坦的,根本不会有什么石头和砖头,但他们却走得磕磕绊绊,满是伤痕。他们衣冠不华,精神不振,有的则怒发千丈长,愁纹三尺深。
我很困惑,不过也在理解。我想,无论如何,唐帝国应该属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明和宽松的时代。
既然在这样一个时代,诗人都不会有好的命运,那么在别的黑暗时代的诗人将怎样呢?我以为,唐帝国的诗人有典型的意义。
唐帝国固然伟大,不过唐帝国依然是官本位,人的价值表现为一元。在这样一个社会,凡是人,无不想进入管理者或统治者的队伍,因为管理者或统治者就是官,它意味着权力和财富。官是受到社会普遍尊重和羡慕的,当了官,显然就是有了价值。
唐帝国的诗人,即使他是一个天才,他也妄想以自己的艺术活动而实现其价值。诗人的作品如李白之诗和李贺之诗,现在的人可以把它们推为稀世之宝,绝代之珍,但在当时,它们却充其量只是进入唐政府的敲门砖与通行证。诗人进入了唐政府,变成了管理者或统治者,才会显出自己的价值,然而作为诗人,仅仅是诗人,他却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在长安街上徘徊的那些诗人,都是希望到唐政府去工作的,不过这非常难。它几乎是一种搏斗,甚至是一种鏖战,往往失败者多,胜利者少。仅仅是进士及第这一关,便会使一茬一茬的诗人摔倒在地,爬不起来。
也许幸运的诗人通过科举之路变成了管理者或统治者,从而感觉荣光,不过诗人一般皆难以得意到底。事实是,诗人的下场常常都是很悲哀的。原因在于,权力领域的游戏是复杂的,往往是在黑箱之中操作,可诗人却是以美的标准考量生活,于是容易看见丑,看见恶,看见了就怒气冲天,喜欢批评,加之诗人过于率真,好激动,遇到问题也不会迂回,所以总是碰壁。可以验证一下,在唐政府工作的诗人,谁不是碰壁碰得头破血流啊?
那么诗人的命运怎么才能彻底改变呢?我以为,唯有诗人的作品进入市场,并在市场中可以交换,从而产生利润。唯有到了这样一个时代,诗人才能摆脱攀援之累,依附之羞,甚至不进入管理者或统治者的队伍一样骄傲地在天下行走。它应该是这样一个社会,它颠覆了官本位的秩序,人的价值能够表现为多元。令我欣慰的是,在中国诗人颠沛流离了几千年之后,这样一个社会终于渐渐出现了。它是一片绿色的田野,透过迷蒙的水雾,我已经闻到了一股新鲜的稻香。它是一群飞翔的鸽子,在阳光之下,我已经听到了翅膀磨擦气流的音响。它是横排天边的一派晚霞,尽管大云诡谲,但它却绚丽奇幻,而且我已经看到了像雪浪一样在夜空涌动的星辰。(节选自《夹缝中的历史》)简要概括散文第二段有关少陵原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和作用。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说“诗人的命运为什么多蹇”。
文章的结尾,作者想象了一幅绚丽奇幻的原野图景,试探究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样的深刻意蕴。并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诗人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美术”就是表现美的艺术,“术”指的是技巧,技巧是为表现“美”而服务的,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等,构成了美的因素。
中国画强调主观的肯定,要求主观地对物象进行删减和提炼,所以中国画并不提倡简单的对象写生,忠实地记录对象,严格地按照科学的透视法作画,只在一定的时间从一定的视点来描绘对象;而是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中国画家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逻辑以及对自然的丰富的感受取舍对象,可以打破特定时空的限制,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根据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来组织画面,甚至可以把不同的视点、不同的空间所观察到的事物组合在一个画面中。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以深厚的笔墨功底、完美的构图、磅礴的气势、形神兼备的物象造型,使人产生共鸣,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山水、花鸟,还是人物,总能给人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之美。
如宋代的王希孟所画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重峦叠嶂、江湖水泽、浩渺烟波,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又如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卷》,风动飘逸,给人一种强烈的形式美。画家用繁密的线条,表现了八十七个神态各异、各具个性的艺术形象,人物造型丰实、饱满,形式上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整体美感。对于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画家都刻意地使之统一于整体之中,人物众多,但不琐碎,丰富而富于变化的线条很好地显现出黑、白、灰不同色度的对比,形成了丰富的层次关系。人物、道具的用线变化多样,使作品充满节奏,富有韵律,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取得了气象万千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总是一个整体,是形式内容高度完美、和谐统一的体现。
一切关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的关总比现实生活的美更富有艺术感染力,它的特点就在于艺术形象是丰富的生活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在绘画上,不仅要求事物在比例方面和谐一致,而且要求在色彩、形式、整体效果方面配合得恰到好处。构图上要求相互关照,笔墨上要求刚柔相济,色彩上要求丰富协调。这一切,都是为了体现作品的和谐之美。如果把大自然中的事物割裂开来孤立地画,或是杂乱无章地处理在一起,不统筹兼顾,只能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不可能使人领略到充满整体美、和谐美的艺术内涵。
任何艺术都不可能靠单调取胜,绘画艺术如此,其他艺术亦如此: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矛盾和情节的跌宕起伏,构成整部小说的和谐美;交响乐中时而热烈时而抒情的旋律,营造出曲调的和谐美;戏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构成了情节的和谐美。一切艺术,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形式,通过各自的艺术创造,使多种因素和谐统一,从而营造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和谐美是中国画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的体现,是每一位中国画学者需要探讨的课题。对于画家来说,只有要求自己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高度和谐统一,才能创作出充满和谐之美又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画佳作。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中国画的两个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要借助用笔的轻、重、疾、徐,用墨的浓、淡、干、湿,用色的奇、实、华丽等技巧来表现美。 |
B.画家只要根据自己对对象的理解来组织画面,其创作出来的作品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绘画特点的佳作。 |
C.作者认为,一切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统一的,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艺术作品的美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
D.不仅仅是中国画,所有的艺术作品均需讲究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均需追求和谐之美。 |
下列不符合中国画“强调从主观感受出发”特点的一项是
A.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千山万壑、江湖水泽、烟波浩渺,其间布置之丰富和气势之雄伟令人惊叹。 |
B.吴道子创作的《八十七神仙图卷》,给人一种形式美,画家刻意将每一个人物、每一根线条统一于整体之中。 |
C.黑龙江籍青年画家崔德林所绘的“东北虎”,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曾将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吓得摔倒在地。 |
D.齐白石所画的虾腹部小腿少到只有6只,眼睛由原来的两点变成两横,头胸的淡墨上加了一笔浓墨更显出白虾躯干的透明。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
金 翔
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漫长的恨才转化而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的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父亲是顾及不到的。也不知父亲是没进一天学堂,还是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的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了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呢,仅仅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的父亲的所为,嗤之以鼻,甚至愤然。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解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这么多书,记性也恁赖,叫——金翔。”“金——祥”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着,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邦邦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告诉他:“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
——因为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请概括文中“我”对父亲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文中父亲的哪些行为表现出了对“我”的深深的爱?请概括作答。
答: 文中的父亲认为:“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请就他的这种管教孩子的理念方法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
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
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所有小说、戏剧、杂文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
C.有广博的趣味,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处。 |
D.有创造性,时时刻刻都能够开发创造的文学趣味。 |
下列对“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喜欢诗就可以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 |
B.爱好诗的人,在小说和戏剧中不仅仅看到故事。 |
C.诗比别类的文学作品更加谨严、纯粹、精微。 |
D.诗是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必要的构成元素。 |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流的小说家反而很难写出福尔摩斯探案这样的故事。 |
B.一个人不喜欢诗,在小说和戏剧中就只能见到故事。 |
C.从前私塾冬烘学究都深研八股文、试帖诗。 |
D.第一流小说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并不仅在故事。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怒放的康巴诺尔
胡学文
七月。北方。高原。坝上。康保。
我来了。其实应该说我又来了。
我来过多次,康巴诺尔于我并不陌生,但每次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康巴诺尔如同塞外的四季轮回,有着多姿多彩的美。
第一次是二十多年前。
康巴诺尔在张家口的西北,是沽源近邻,直线距离不超一百公里。时间穿越回二十年前,那时到近邻做客并不容易。我须清早从工作的乡镇出发,差不多午后到达。返回沽源的途中,惊喜不期而至。我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不像鹅毛,更像鹅扇。客车如蜗牛,司机和乘客多有抱怨。我像不小心偷得了姑娘的芳心,担心别人发现,又担心别人没有发现,躲闪的眼神浸着贪婪。我在目视中进入那个世界——没有任何杂质的世界。我就是一片雪,在茫茫天宇飞舞。
康巴诺尔蒙语的意思是美丽的湖泊,康保取其谐音,我很早就知道,并且一直以为是。这次到康保,方得知县名出自《尚书·康浩》“用康保名”,取富足安宁之意。康保的来历,竟然如此久远。然而,我更喜欢美丽的湖泊。
因为,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
最大的惊喜是康巴诺尔湖。但眼前的康巴诺尔湖完全出乎我的意外,比我上次看到的丰腴了许多,湖水之洁净更是完全超出想象。
康巴诺尔湖是逆着时光的奇葩。天空蓝得像康巴诺尔湖水,康巴诺尔湖水蓝得像天空,水天一色,天水共景。云朵在天空游移,也在康巴诺尔湖漂移。在这天然的巨幅水彩画中,美丽的遗鸥在嬉戏。
康巴诺尔没有漫漫长夜,因为每个夜晚都有二人台演出。二人台生于民间,长于山野。二人台是戏曲,是元曲的遗风流韵。剧情往往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大俗又大雅。“康保二人台”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然因其光彩和迷人。
二人台承载了我太多的记忆。小时候,每年冬天村里都有二人台演出。随便一片空地,搭起篷子就是戏台。没有电,所谓的灯,是浸了煤油的棉球。暗夜中,冒着浓烟的火球被甩起来,如灿烂的玫瑰。火势渐弱,再往煤油桶里浸,猛又扬起,挤作一团的人受了惊吓,被侵占的舞台顿时扩大许多,观众不经意间成为演员。
每个夜晚看二人台,实在有些奢侈。二人台的相貌和神情极其欢愉,但骨子里却是悲情的。这与它生长的地域和形成的历史不无关系。坝上苦寒贫瘠,风吹草低,却鲜见牛羊。因人烟稀少,清乾隆嘉庆年间,迁山西、陕西、山东、河北等地的移民上坝,秦腔、晋剧、道情、社火、秧歌也随着来到草原,与当地的蒙古长调、民歌、坐腔等艺术形式融会糅合,演变成集化妆、表演、说唱、歌舞为一体的二人台。
我听过的二人台曲目中,《拉骆驼》无论曲调还是唱词都有着击穿人心的东西,在对过往和人生空白的想象和填补中,心的荒漠处会有花草疯长。
大俗、大雅,欢欣、悲情,含蓄、奔放。油水不溶,二人台的奇巧奇妙就在于把对立完好统一,无须斧凿,浑然天成。不妨听听《双山梁》,羞答答的姑娘这样唱:
听说是哥哥你要来哥哥你走来小妹妹不让你走
我给哥做上一顿拉住你那胳膊腕腕
羊肉稍稍面条条现炸油糕拽住你那小手手
猪肉大烩菜一把推你屋里头
七月。我告别了康巴诺尔。
我寻见了记忆,追回了时光。
(选自2014年《散文百家》第11期,有删改。)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在描绘康巴诺尔湖的自然景观之前,作者先介绍了“康巴诺尔”名字的含义和得名的由来,既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又赋予康巴诺尔以历史气息和人文内涵。 |
B.“康巴诺尔就是怒放的花朵”,采用比拟的手法,突出康巴诺尔的美丽和活力,表达了作者对康巴诺尔由衷的赞美和热爱。 |
C.作者在叙写康巴诺尔夜晚的二人台演出时,插叙了一件记忆中观看二人台演出的趣事,通过生动的描写,从侧面表现了二人台演出的迷人光彩。 |
D.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写怒放的康巴诺尔,语言优美生动,感情真挚。 |
E.作者让我们听听羞答答的姑娘唱《双山梁》,是想让我们具体感受一下康保二人台的奇巧奇妙,领路康保二人台的表演形式。文章第一段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作者通过哪些内容具体展现怒放的康巴诺尔?请简要概括。
作者在文中详写了感受最深的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康保二人台”,请结合“康保二人台”的艺术特点,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悟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