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商人诣阙讼褒授金纵贼,上遣使穷治之。
译文:
(2)周敏为人所谤,不付法司,悬即放免,臣之罪二也。
译文: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小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C.黎民不饥不寒。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D.弃甲曳兵而走 |
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阅读下列文字,按文后要求答题。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枝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解释划线的词
①无冥冥之志者:
②无赫赫之功:
③事两君者不容:
④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⑤心如结兮: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
译:
②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译: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
这一段的论点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 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下面句中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B.子亦有不利焉 |
C.朝济而夕没版焉 | D.将焉取之 |
指出下列划线字的古今不同的意思
A.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指:
今义指:
B.用心一也
古义指:
今义指: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
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⑤冰,水为之
⑥君将哀而生之乎
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⑧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②③⑤ | B.①⑤⑥ | C.③⑦⑧ | D.④⑤⑧ |
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B.何陋之有 |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准确翻译下边文句。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
(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 本段共六句,共分几层?请在文中标出来,并指出每层的大意。
本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 B.①②⑤ | C.②③⑥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
用斜线(/)给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以下语段,回答问题
初,济阴王思与习俱为西曹令史。思因直曰白事,失太祖指。太祖大怒,教召主者,将加重辟。时思近出,习代往对,已被收执矣,思乃驰还,自陈己罪,罪应受死。太祖叹习之不言,思之职分,曰:“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后同时擢为刺史,思领豫州。思亦能吏,然苛碎无大体,官至九卿,封列侯。(《三国志》)对此段内容理解全面的一项()
A.本段主要赞扬了王思引分自责,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
B.本段主要赞扬了习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无怨言的那种重情重义的精神。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习所谓自经子沟读而莫之知也。 |
C.本段比较全面写了王思这个人物,一方面,引分自责,另一方面,苛碎无大体。 |
D.本段主要写了太祖心胸开阔,能够原谅下臣之过,不加追究。 |
以下加黑词都是官职升迁的词汇,按升、降、不升不降归为三类,选出归类正确的一组()
①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③予左迁九江郡司马④后同时擢为刺史⑤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⑥再迁为太史令⑦初辟司徙府,除左著作郎⑧贺卿得高迁⑨徙齐王信楚王⑩满堂虚左待,众目望乔迁
A.①④⑥⑧⑩/③⑨/②⑤⑦ |
B.①⑥⑧⑩/③⑨/②④⑤⑦ |
C.①⑥④⑧/③⑩/②⑤⑦⑨ |
D.①④⑥⑧⑩/③/②⑤⑦⑨ |
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教召主者,将加重辟()
②.唇吻翕辟()
③.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④.连辟公府,不就()
⑤.秦国辟远()
⑥.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