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模拟合成氨和氨催化氧化的流程如下:
已知实验室可用饱和亚硝酸钠()溶液与饱和氯化铵溶液经加热后反应制取氮气。
(1)从上图中选择制取气体的合适装置:
氮气、氢气。
(2)氮气和氢气通过甲装置,甲装置的作用除了将气体混合外,还有、。
(3)氨合成器出来经冷却的气体连续通入乙装置的水中吸收氨,(填"会"或"不会")发生倒吸,原因是:。
(4)用乙装置吸收一段时间氨后,再通入空气,同时将经加热的铂丝插入乙装置的锥形瓶内,能使铂丝保持红热的原因是:,锥形瓶中还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5)写出乙装置中氨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6)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含有、、、离子。
(B)某课外研究小组,用含有较多杂质的铜粉,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制取胆矾。其设计的实验过程为:
(1)杂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可采用灼烧的方法除去有机物,灼烧时将瓷坩埚置于上(用以下所给仪器的编号填入,下同),取用坩埚应使用,灼烧后的坩埚应放在上,不能直接放在桌面上。
实验所用仪器:A.蒸发皿 B.石棉网 C.泥三角 D.表面皿 E.坩埚钳 F.试管夹
(2)杂铜经灼烧后得到的产物是氧化铜及少量铜的混合物,用以制取胆矾。灼烧后含有少量铜的可能原因是。
A.灼烧过程中部分氧化铜被还原 B.灼烧不充分铜未被完全氧化
C.氧化铜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生成铜 D.该条件下铜无法被氧气氧化
(3)通过途径Ⅱ实现用粗制氧化铜制取胆矾,必须进行的实验操作步骤:酸溶、加热通氧气、过滤、、冷却结晶、、自然干燥。
(4)由粗制氧化铜通过两种途径制取胆矾,与途径Ⅰ相比,途径Ⅱ有明显的两个优点是:。
(5)在测定所得胆矾()中结晶水x值的实验过程中:称量操作至少进行次。
(6)若测定结果值偏高,可能的原因是。
a.加热温度过高 b.胆矾晶体的颗粒较大
c.加热后放在空气中冷却 d.胆矾晶体部分风化
有A、B、C、D四种元素,A和B两种元素的原子各有两个电子层;C、D两元素的原子各有三个电子层。A和B能化合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AB2,C和D能化合生成C2D,B和D是同族元素,B离子和C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1)这四种元素分别是:A ,B ,C ,D 。
(2)用电子式表示C和D形成化合物的过程: 。
根据元素周期表1~20号元素的性质和递变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属于金属元素的有 种,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与氧气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有 (填两种化合物的化学式)。
(2)属于稀有气体的是 (填元素符号,下同)。
(3)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两种元素是 。
(4)第三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稀有气体除外) 。
(5)推测Si、N最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 大于 (填化学式)。
A、B、C、D 4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均小于18,其最高正价依次为+1、+4、+5、+7,已知B的原子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2。A、C原子的核外次外层电子数为8。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已知无机含氧酸中最强的酸。则:
(1)A、B、C、D分别是 、 、 、
(2)A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3)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A的氢氧化物反应生成 种盐,其化学式为 、 、 (可不填满,也可补充)
(4)C、D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B、C、D四种元素,它们原子的核电荷数均小于18,且依次递增。A原子核内仅有1个质子,B原子的电子总数与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A原子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试推断它们各是什么元素,并写出其元素名称与符号。
A ;B ;C ;D 。
某元素的核电荷数是电子层数的5倍,其质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