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12月《花图新报》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此段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①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由外国人创办②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需要外国人技术上的帮助③近代中国完全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④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而非民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美国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曾说:“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里的“他”指的是()
A.钱学森 | B.邓稼先 |
C.袁隆平 | D.贾思勰 |
“XXX,教授。1950年1月出生,1968年中专毕业,1969年到黑龙江上山下乡。1978年3月考进厦门大学经济系学习,1982年毕业分配到统治局工作,1985年进入江西财经大学任教,1996年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该教授的简历反映了()
A.“教育革命”对其成才起了积极作用 |
B.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对其人生转折提供了机遇 |
C.1970年高等学校恢复招生使其得以接受高等教育 |
D.《义务教育法》保障了其少年时代受教育的权利 |
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创作重现繁荣。这最能说明()
A.文艺创作有一个兴衰交替的过程 | B.文艺的繁荣不会持久 |
C.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 D.知识分子对文艺发展的影响巨大 |
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A.“双百”方针的贯彻 | B.昆曲名剧的涌现 |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 D.昆曲艺术的高雅 |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最主要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 B.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