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回忆说“我在重庆办的中国毛纺织工业部,火柴原料厂及兰州办的毛纺厂,都有官僚资本的投资。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此材料说明对他的排挤和打击主要来自( )
| A.官僚资本 | B.外国资本 | C.封建官府 | D.地主阶级 |
“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
|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
| B.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
|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
|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
近代史上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最初清政府总希望找机会更改条约, 有时甚至就没打算真心遵守条约; 后来清政府却要求 “如约者即为应允”、“违约者概行驳斥”, 即一是自己守约, 二是要求对方也守约。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
| A.清政府对列强条约要求曾全面回绝 |
| B.清政府最终由保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
| C.清政府的外交逐步与国际社会接轨 |
| D.清政府始终利用国际外交规则维护主权 |
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
| 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 |
| 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 |
| 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
| 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 |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
| A.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 B.开始出现私人讲学,教育学术下移 |
| C.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
| D.中国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形成 |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记载:六朝时期大中型墓葬多数发现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江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乃至两广与云南等地呈渐次下降分布,随葬品规格也依次降低。据此我们可以推断( )
| A.南方依然保留宗法分封制度 |
| B.官僚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 |
| C.中原人口南迁逐步开发江南 |
| D.长江中下游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